中国人自己的佛经

如题所述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特别爱讲故事,尤其是禅宗,好多公案也蛮有意思,可惜总是让人感觉境界太高,好像并不是我们凡人的造化。当然,普渡众生的佛可没落下谁,只要一心向佛,人人皆可成佛。这毫厘之间的差距,便是禅宗与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
话说禅宗,即现代中国佛教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之一,流传最广,是南北朝时期达摩始祖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又历经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惠能,才算是真正发扬光大。
其中的艰辛自是不必说,但这中间的关键人物六祖惠能,还是值得书上一书。
1.黄梅得法
惠能俗姓卢,出生于贞观十二年(638),实话讲,那时候的光景很好,尤其是对佛教。随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归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传教。可见唐太宗对佛法的尊崇,佛教的地位也日渐走高。
惠能年轻时候家境贫寒,没读过书,父亲早逝,靠卖柴维持生计。一天,听到有人念《金刚经》,悟了!别问我怎么悟的,我也不知道,总之就是悟了。打听到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下落,便直奔黄梅东山寺了。
一开始也不太顺利,被派在碓房里踏碓,就是用脚踩着踏板捣米,一干就是八个月。一天,弘忍要挑选接班人,条件是每个人写一首诗,表达对佛的理解。大弟子神秀当仁不让:“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大概意思就是内心的洁净,要靠勤拂拭。写在墙上,大家都说好,谁想惠能冒出一句话:“好是好,但不够彻底。”于是,他也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概意思是,心中没有欲念,身上哪有尘埃?大家看了很是惊讶,但也不敢说什么。
弘忍大师见了这首偈[ jì ]子,就在惠能的头上轻轻地拍了三下,惠能知道师父的意思,半夜三更摸黑来到方丈屋里,弘忍把袈裟脱下来遮住蜡烛的光,秘密地给惠能传授了禅法,并把衣钵传给了他。没错,孙悟空也是这么得道的!
2.南归隐遁
如果你以为这时候可以成功逆袭,那你有点操之过急了。五祖弘忍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争执,担心惠能的安全,当晚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
那年惠能24岁,回到了老家,老老实实地呆了五年。这五年,并不太平,正如五祖所说,其它弟子一路南下追了过来。其中有个叫惠明的,找到了惠能。这个惠明来路不小,以前当过兵,还是个将军。
让惠明意想不到的是,还没等威逼利诱,惠能就把衣钵交给了他。这下惠明有点不知所措,转念一想,我大老远跑来,不能用衣钵就把我打发了,还要授予我佛法。
惠能倒也想得开,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下惠明彻底搞不清楚状况了。之后惠明听惠能说法,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无法自拔,竟然拜了惠能这位师弟为师。
据说打动他的是这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大概是说:抛开善与恶这种二元对立的认识,从内心纯真的自性出发,才能了解真谛。
3.弘化时期
五年之后,即乾封二年(667)正月初八,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看见寺院前挂着旗幡,有两个僧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两人听了,大吃一惊,莫名觉得这个人的B格很高,连忙报告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把惠能请到寺内,问:“我早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传到南方来了,莫非您就是他的传人?”惠能说:“正是。”然后就把袈裟和钵拿了出来,大家见了,纷纷礼拜,请求惠能说禅。就这样,惠能正式出道了。
此后,惠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唐中宗派遣使臣去曹溪召他进京,他也不去,后来朝廷下令,把惠能大师新州老家的房子改建成了国恩寺。惠能大师就是圆寂于此,世寿76岁。
至于他的禅宗,被记录了下来,成书《坛经》,也是唯一一本中国人创作的佛经。
更形象一点,用个不恰当的比喻:
佛法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好像一扇窗,让你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一切,更像是世界观。
禅宗讲:不用打坐、不用念经、不用守戒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好像是一条路,在不改变方向的前提下多了一个选择,更像是方法论。
这大概就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