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琴江、坐几路车可以到?

到长乐琴江、坐几路车可以到?
或者告诉我到底在什么位置、要具体的、
谢谢、
长乐人来回答

城南车站--金刚腿[具体坐几路一时间忘记了]

到了洋屿村下车,问下附近的居民就可以了

长乐琴江满族村---满清殖民驻防之见证
琴江村占地不足1万平方米,古名叫做三江口水师旗营,原是一座古兵营,现在旗营内街道和营房的基本格局仍然保留,衙门、轮操公所、炮台、教场等各种设施完备仍然一应俱全,村民都是当年旗兵的后代,口音里还带着东北腔,来到这座古兵营,村民们说的最多的是当年的中法马江海战,琴江100多名旗兵死难。
满清在福建设置八旗驻防,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在平叛福州耿精忠反清(史称“三藩之乱”)之后,满清政府派遣杭州副都统胡启元,率领旗兵进驻福州,两年后,设福州将军,按照分工,督抚管省城即市区的旗讯口和蒙古营,将军管闽江江防。在战略形势看,从闽江口到马尾,水程约80华里,两岸群山夹立,闽江口外,有五虎门、壶江诸岛,与三江口,琅歧、长门互为崎角,两岸之间,还有南北龟岛,一向被称作为“五虎把门、双龟守户”的天险,三江口指的是闽江、乌龙江和琴江,闽江流经这一带的时候,宛若一把古琴,所以又称琴江,三江口处于天险的腹部位置,真是重中之重。所以,雍正六年(1728),刚被任命为福州将军的阿尔赛,即奏请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在琴江移民、修围墙和及衙署兵房,当年农历十月二十一二十五两日,从驻福州的老四旗汉军官兵中抽调513人派驻。老四旗是清朝入关前的基本队伍。旗营建成后,成为清朝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因为是嫡系部队,据村中老人讲,当时马尾的闽安镇的统领,也基本由琴江人担任。
旗营由福州将军直管,日常事务由协领负责,另外设立佐领两名,一为左翼,一为右翼,左佐也名头佐领,右佐亦名二佐领,设立左翼防御一员,右翼防御一员,左头、左二、左三骁骑校各一员,右头、右二、右三骁骑校亦各一员三江口水师旗营建成后,名义上的最高长官福州将军每年会来阅兵一次,福州将军的驻地叫将军行辕,正式名称是公衙门,平常的时候,这里行使行政机关的职能,为旗营官员办公地方,公衙门现在叫将军楼,原来有三进,现在只剩下第二进,改成了展览室,第三进原来是公衙门里杂役住的地方,现在放了几个村里收集来的旧文物,比如三百斤的石碓,这是旗营子弟考试用的,以前旗营子弟每年要组织一次武术考试,相当于考武举人,能不能举起三百斤的石碓是一项硬指标。还有就是原来海军名人萨镇冰给这里最有名的海军世军之一的贾家写的“水域雄师”的石碑残片等。
福州将军通常只在旗营呆一天,其它的日子里,协领是旗营实际最高长官,协领府在将军行辕右方的协府口,城东的鱼山边,辛亥革命后不久,协领府就坍塌了,现在只剩下当年府里的两棵榕树,老人们偶尔会在榕树下坐坐,讲述过去的故事,颇有“白头宫女在,白头说玄宗”(白居易)的意味。协领府边的鱼山是琴江的制高点之一,山上原来有鼓楼,按照作战规则,当协领府收到敌情或接到上头作战命令,马上派人到鱼山击鼓,左翼佐领听到鼓声,迅速到城西的鲤山击响那里的大鼓,城东城西鼓声震天,营里的旗兵们马上集合起来,准备战斗。
将军府的左右两边是对称性的两座附属建筑—左翼佐领府和右翼佐领府,左翼佐领负责旗营左城的行政工作,右翼佐领负责旗营右城的行政工作,旗营的左右翼以阴沟来划分,以将军行辕前的大街为界,左城下水道有盖,是阴沟,右城下水道没盖,是阳沟,暗合八卦图中的太极鱼原理。所以尽管城区街道像迷宫一样拐来拐去,但是两翼佐领辖地却是清清楚。佐领府现在已经基本荒废,钥匙由一个老人统管,采访的那个,刚巧没碰到他,从门缝望进,芳草凄凄,一片绿意。
琴江是一座完成按照作战需要建设的村落,当年建营的时候,有500多座兵营,全城以将军行辕为主,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整个营地建设呈"回"字型。每条街都极其相似,两排房屋相对而列,街道与街道相互联连接,没有断头巷,小街尽头宛如死胡同,尽头的两边却有小街横过。在街道与街道的连接处,都有一座寺庙,庙前是较大的空地,这样的街道布局很适合巷战,无论那个地方都可以隐蔽,都可以随时集中有限的兵力,指挥官的命令也可以很方便的传达,所以,琴江又被称为“旗人八卦营”,并不是说这个村落形状像八卦,而是形容这个村落是按八卦相生相克原理建设,实现照“最大程度地保卫自己,最大程度消灭敌人”的军事城堡理论。
琴江最热闹的街是原来东门城墙拆掉后修的水泥路,街左是琴江,街右是洋屿,街两边的房子没什么区别,事实上琴江和洋屿就是联体而生的村庄,在清朝,旗人是不能经商的,所以兵营琴江的食物粮草是由汉人聚居的洋屿供应,所以洋屿更热闹些,住兵营里旗兵嫌房子不够大,但是又不是官宦人家的,常常会到洋屿买房来住,如今洋屿人和琴江人早已分不清了,村民以民族划分,满族属于琴江村,汉族属于洋屿。洋屿的老街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貌,只是两旁木结构的古老店面有一些已经改变了颜色,一些雕饰因为岁月,变得的沧桑了。据该村老人许辉介绍,当年琴江水师营不与营外汉人通婚,也不来往,连娱乐活动都是自办的。最主要的娱乐是用旗下话表演的“台阁”。“台阁”是旗人逢节庆日所特有的一种文娱形式,演员通常由年龄不超15周岁,体重不超70市斤的身体健康匀称小孩经挑选、训练而成,小演员立于人抬着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走动演出,故又称“抬阁”。因为跟跟汉族混居,旗人们也很少讲他们专用的具有很重的东北口音旗下话,演“台阁”是旗下话表现的舞台。台阁现在越来越少人会演了,村里看的更多的是闽剧。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这里的水师旗人后代没有了皇粮供应,村人不是外出谋生就是改名换姓,这里逐渐成了一个寻常的居民小镇。特殊情景下掩名埋姓是当年旗人后代的无奈之举,这种尴尬并没有影响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游牧祖先的敬仰。
琴江西边是太平港口,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长乐补完给养、转舵出海的地方,不过当年的水道,现在已经变小了很多,早已走不了大船了。郑和在洋屿的时候,不仅修了妈祖庙,还整修了云门寺.原琴江村落的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