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标记时,怎样理解离心后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标记时,怎样理解离心后沉淀物放射性很低?用32P标记时,怎样理解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这样就真能让人不怀疑此实验的结论吗?

lichenyun@126: 李老师治学严谨,佩服、永远学习! 我要说的问题是 35S标记时沉淀物中有放射性,不也可以认为噬菌体的蛋白质也进入了大肠杆菌体内吗?即不能说明教材中“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表明: ......蛋白质外壳仍保留在细菌细胞的外面。”尽管教材补充说明了:“进一步研究发现: ......并且在这些噬菌体中,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是的,如果仅有第一组实验的话,的确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我认为关键还在后续的实验,即“进一步观察发现:细菌裂解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如果蛋白质真的也进去了的话,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应该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但是事实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实际上是2、3楼解释的那样。 但我觉得对于中学生,直接讲理想状态(用35S标记时,沉淀物无放射性、用32P标记时,上清液无放射性)的好。这样可以避免干扰,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2个回答  2013-10-21
而上清液放射性低,也是同样的道理,总有一些噬菌体没有来得及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在搅拌时脱落下来了,离心的时候因为比较轻,所以在上清液,因此上清液也有很低的放射性。
第3个回答  2013-10-21
遗失的美好:lijinan1956:lichenyun@126:这样的结果就不令人怀疑了吗?结果好象没什么值得怀疑,只是解释起来好麻烦,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李老师,我上课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病毒的增殖过程,并且在黑板上用简图画出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而且不是很形象地把自己比作大肠杆菌,好像学生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清液跟沉淀物都有少许放射性。当然如果学生自己解读的话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这从预习时很多学生提问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很难理解。 不仅如此, 如果单纯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两个实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只不过多少侧重点不同,能够说明问题吗? 如果以病毒的增殖过程来解释,是否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以一个已知的事实来说明它本来应该是这样。 请大家讨论!
第4个回答  2013-10-21
lijinan1956:lichenyun@126:这样的结果就不令人怀疑了吗?结果好象没什么值得怀疑,只是解释起来好麻烦,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李老师,我上课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病毒的增殖过程,并且在黑板上用简图画出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而且不是很形象地把自己比作大肠杆菌,好像学生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清液跟沉淀物都有少许放射性。当然如果学生自己解读的话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这从预习时很多学生提问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很难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