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为何将军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如题所述

司马师是一个严重被忽略的人物。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他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老爸司马懿靠阴谋权术夺来的曹魏统治权,下接弟弟司马昭弑杀曹毛,平灭蜀汉,让司马氏确立了绝对权威。

所以,被夹在中间的司马师,即没法跟老爸比,也没有弟弟成就大。但若缺少了司马师,估计司马家族也就灰飞烟灭,别说司马昭了,就连司马懿也会成为历史笑柄。


司马懿之所以把权力给了司马师,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其一:司马师是嫡长子

嫡长子身份在过去,就意味着未来家族的老大。这点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几乎都一样,只要别胡折腾,基本上没跑。尤其是司马懿夺权后,他必须要考虑家族安全。袁绍废长立幼的教训依然在,曹丕和曹植争斗,造成了曹魏家族衰败的前车之鉴,依旧历历在目。

在这种复杂和凶险的局面下,倘若司马懿绕过司马师,把权力给了司马昭,那势必会引起家族内耗。更何况,司马师实则比司马昭更优秀。这就引出了第二方面,司马师才能卓著。


其二:高平陵之变的真正指挥者

司马师年轻是也曾帅过,那堪称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才子。由于老爸位高权重,所以经常跟那些有才华的名士交往。当然,谈的其实就是魏晋玄学,因而司马师早就拥有了名气,被许多人看好,称普遍之为:神采雅致、沉着坚毅、雄才大略。

瞅瞅这三个词,第一个是在说其学识,腹内才华早就,第二个是说其性格,第三个是说其志向。三位一体的优越。

倘若如此发现下去,估计司马师妥妥的会变成曹魏的栋梁之才。可惜,曹爽和司马懿的暗斗,却改变了司马师的发展轨迹。老爸司马懿被迫“病退”,天天在家装病,此刻司马师还但若着“中护军”,实际上成了司马家族唯一的希望,正是利用这个身份,他养了“三千死士”。


熟悉高平陵之变的人都知道,司马懿翻盘的最大资本,就是靠“三千死士”!没有这三千人马,十个司马懿也翻不起浪花来。

而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把自己的计划告知了两儿子。结果表现出来了巨大差距。司马师安然而睡,仿佛世界是一片“岁月静好”。再看司马昭,翻来覆去一晚未眠。这就是心理素质——沉着坚毅!


而高平陵之变,虽名义上是司马懿为主导,但实则真正的布局和指挥,却是司马师,对此司马懿都惊叹,赞司马师:“此子竟可也!”因此可以断定,若没有司马师,司马懿想借助高平陵之变翻盘,那是不可能完成的。

再看高平陵之变中的司马昭,除了留下一个,惊慌的一晚没睡觉外,几乎就没啥贡献了。

正是因这两大方面,使得司马懿在死后,放心的把权力交给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因为当时情况下,司马昭还显得稚嫩,唯司马师能担当得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功绩卓著,73岁去世,葬于首阳山。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们继承了司马懿的根基,身居高位,独揽大权,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幕僚队伍,凭借文治武功巩固其地位。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让司马昭家喻户晓,司马师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影响。那么为什么司马懿死后将军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呢?

司马师沉着坚强,有勇有谋,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后,因功被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亲自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举荐贤能,整顿纲纪,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司马昭早年曾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继兄为大将军,专揽国政。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蜀汉,被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司马懿死后,兵权留在司马师手里,像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才能吗,肯定是择重托付。司马师得权以后,一直都是自己带兵打仗,而司马昭那时没一点做为,凡事都只听他哥哥的,直到司马师死后,他才要为兄报仇。而且司马懿的意志是效忠魏国,死前叮嘱两兄弟,司马昭则违背父命。

后来,开创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景皇帝,也算是对司马师一生功绩的最好缅怀。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大趋势看,由三国分裂到晋朝统一,是历史的大潮流。司马懿把大权交给司马师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