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如题所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改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因此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教学经验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如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探索。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刻度尺、量角器、纸板、剪刀等。课堂上教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请学生按照程序操作并思考。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不一定全等)
(2)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三条边分别为4㎝,5㎝和7㎝,画好后将这个三角形剪下,与同学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3)猜想结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达成一致的意见。由于这一判定方法是以公理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学生认可即可.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每个同学得到的结论都一样,这其实是实验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四、大胆创新,在自主参与的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方程和它的解”一节时,可以按组分队,每队由队长召集商议若干道关于“判断所给式子是不是方程”、“检验所给数是不是某方程的解”等方面的问题,轮流出示问题,轮流应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课堂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