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后谢安的人生尾声如何?

如题所述

接昨天的话题,今天继续来分析淝水之战后谢安的人生尾声。淝水之战后,谢安的人生达到顶峰,他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北府兵,虽然这支部队是面对前秦军事压力另外组建的,也是足以抗衡桓温荆襄集团的一支军事力量。他还拥有了自己的藩镇力量,谢家拥有了属于自家的州(扬州、兖州)。淝水之战后,其时桓温已经离世,掌管荆襄集团的已经变成了他的弟弟桓冲。桓冲这个人比较温和,胸襟也比较开豁,他和谢安一样,没有多大的野心,只要桓家的利益不受到根本的冲击,桓家荆襄集团不受到过度的打压,整体上他是效忠于朝廷的,这一点上桓冲和他的哥哥桓温不同,也和以后他的侄儿也就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不同,桓家也是人才辈出,这个桓玄就非常不简单,桓温没有完成的心愿,在他儿子桓玄手上完成了,桓玄成功的逼迫了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王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搞笑,司马家的天下也是威逼曹魏家族得来的,而曹魏的天下呢,又是从老刘家威逼禅让而来的,桓玄给他再来演义了一次,到这个时候,这种禅让已经上演了三次。

说完桓冲家族,现在回过头来说主人公谢安,老谢家和老桓家都是顶级贵族,在淝水之战之前,特别是谢安东山再起以后,谢家处于不断上升势头,皇帝也是非常支持老谢家的,不断的帮助老谢家去打压老桓家。包括组建北府兵,划藩镇等给老谢家。淝水之战后,一切都变了,老谢家的威望空前之高,这时候朝廷面对谢安的态度可就有点不一样了。特别是淝水之战后不久,桓家的桓冲去世了,桓家又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主心骨,这时候桓玄还没有完全顶上来。面对朝廷的猜忌,谢安这位大功臣,他和历史上很多著名将领一样,没有多大野心。这有野心和没有野心真还就是不一样,有野心的也很多,例如朱温,石勒,朱元璋等,没有野心的也很多,谢安和谁有点相似呢,笔者认为他和郭子仪,韩信,曾国藩他们都有相似的地方。先来说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其实不是没有事情要做了,还有好多事情,如果借助郭子仪的力量,比如说藩镇割据这个恶瘤,或许就能够分封瓦解。但是唐朝皇帝可不敢干了,他要赶快收回郭子仪的军权,再让郭子仪打下去,自己的江山恐怕都坐不稳了。所以,晚年的郭子仪也是噤若寒蝉,《醉打金枝》就完美的体现出了郭子仪晚年的这种力求功成身退的,忍辱负重的心境。哪怕鱼承恩的恶意挑衅,派人挖他家的祖坟,郭子仪都不敢出身,只能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什么“战争的时候杀人太多,遭到了报应”。韩信稍微有点不同,不过总体上来讲,韩信对刘邦确实是没有二心的,是刘邦这个人太狠,曾国藩也差不多,攻下天京后,马上裁撤湘军,自剪羽翼,都是为了明哲保身啊。

谢安呢,淝水之战后,本来还是想再做点事情的,准备全力北伐,收复失地,此时也确实是好机会,前秦在淝水之战后不久陷入了混乱,此后几年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各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家族的老祖宗慕容垂,此刻就在忙着建立大燕王国。但后面一看,有点不对劲,晋孝武帝司马曜对自己的态度从以前的言听计从,现在变得猜疑起来,谢安他本来也就没有野心,甚至可以这样说,他有归隐山林的想法,从东山来,他还想回到东山去,只是这种想法现在已经不实际。他毅然交出了相权,而他的侄儿谢玄,也在不久后把最强悍的军队北府兵交还给了朝廷。在淝水之战三年后,谢安,东晋历史上最大的IP,离开了人世。

而谢安,谢玄这种断崖式的交出相权,军权,对于老谢家来说,是明哲保身了,但是司马家最善于的就是内斗,八王之乱在前还不久,在谢家的权利归还给朝廷不久,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兄弟反目,于是,东晋又彻底陷入混乱,折腾了二十年,也就灭亡了。这一场混乱也把老谢家带进去了,在孙恩之乱,陈郡谢氏的后人也险遭灭门之危。不过还好,最终,很多谢氏后人还是过上了平常的生活。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他对谢安相当的钦佩,对于谢安前朝封爵,刘裕并没有废除,他让谢安的子孙爵位庐陵郡公,降封为柴桑县公,食邑一千户。这也算是他对谢安对于东晋王朝贡献的一种认可吧。

大概四百年后,唐朝一位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面的王谢,指得就是王导,谢安这些东晋的世家大族,此时,已经实行了科举考试,而曾经的门阀制度已经烟消云散,此刻的诗人,笔者猜想可能就是在感慨时间的沧海桑田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