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后的硬度为什么会降

回火后的材料硬度为什么会降呢 是什么原理啊

回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氏体分解的过程,也是过饱和固溶的碳从α-Fe中脱溶并形成碳化物的过程。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分解越充分,分解产物的长大越充分。

随回火温度升高,回火产物依次为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可以看出,回火之后,α-Fe中固溶的碳明显减少,使得碳固溶强化的作用大大减弱,反映到硬度上,就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一般硬度都会下降。

在回火过程中,回火温度——回火组织——钢的性能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扩展资料: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

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当钢中存在浓度足够高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温度为450~650℃范围内,能取代渗碳体而形成它们自己的特殊碳化物。形成特殊碳化物时需要合金元素的扩散和再分配,而这些元素在铁中的扩散系数比C、N等元素要低几个数量级

因此在形核长大前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基于同样理由,这些特殊碳化物的长大速度很低。在450~650℃形成的高度弥散的特殊碳化物,即使长期回火后仍保持其弥散性。图4表明,在450~650℃之间合金碳化物的形成对基体产生强化作用,使钢的硬度重新升高,出现峰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回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氏体分解的过程,也是过饱和固溶的碳从α-Fe中脱溶并形成碳化物的过程。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分解越充分,分解产物的长大越充分。随回火温度升高,回火产物依次为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可以看出,回火之后,α-Fe中固溶的碳明显减少,使得碳固溶强化的作用大大减弱,反映到硬度上,就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一般硬度都会下降。

在回火过程中,回火温度——回火组织——钢的性能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在200℃以下回火时,由于ε-碳化物的弥散析出,硬度下降甚微,而高碳钢在100℃左右回火时,硬度甚至稍有提高。在200~250℃回火时,由于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高碳钢的硬度几乎停止下降。当回火温度超过250℃以后,由于ε-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以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直皇直线下降。 在较低温度(200-300℃)回火时,因淬火引起的内应力被消除,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得到提高。在30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钢的弹性极限达到最高值。进一步提高回火温度,钢的强度将迅速下降,钢的塑性和韧性一般都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长。在600℃左右回火时,钢的塑性、韧性与强度达到良好配合,即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淬火钢经回火获得的托氏体和索氏体组织与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所得到的托氏体和索氏体相比,具有较优的性能;在硬度相同时,前者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塑性和韧性。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形态不同所致。
第2个回答  2013-09-17
通常讲的回火,是与淬火紧密相连的热处理工序。 淬火过程通常是为了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它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除了低碳马氏体不需要回火之外(它自身会在形成之后“自回火”),其他情况下,都要进行回火,以获得不同强度的组织。 回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氏体分解的过程,也是过饱和固溶的碳从α-Fe中脱溶并形成碳化物的过程。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分解越充分,分解产物的长大越充分。随回火温度升高,回火产物依次为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可以看出,回火之后,α-Fe中固溶的碳明显减少,使得碳固溶强化的作用大大减弱,反映到硬度上,就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一般硬度都会下降。
第3个回答  2019-12-13
主要是钢材内部的组织发生的变化,低温回火时,淬火马氏体变成了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中温回火时,淬火马氏体变成了回火托氏体;高温回火,淬火马氏体变成了回火索氏体。这些新组织的硬度均低于淬火马氏体,所以,使得回火后的材料的硬度下降。
第4个回答  2013-09-17
再回火的温度比上一次回火的温度高,就有影响,硬度会降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