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饮食有哪些

如题所述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外皮为金黄色,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

    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又名为沙湾大盘鸡,是新疆名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 色彩鲜艳、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是餐桌上的佳品。

    竹筒饭

    竹筒饭,用山兰稻(一种旱稻)“香米”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

    撒撇

    取精黄牛肉为主料,切碎捣为肉泥,配黄牛肚、连贴(牛脾脏),佐以煮沸过滤的牛苦肠水,调配多种佐料,然后加米线搅拌食之。食牛撒撇口感清爽,还可清热解毒。

    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特色食品,被看作是上等的佳肴之一,荞麦是冷面的重要组成成分。冷面口感清凉爽滑、筋道,因其甜、酸、辛、辣、香五味俱全而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

扩展资料

云南边疆不但竹子种类繁多,民族竹文化也极为丰富,竹子的利用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同民族有着对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幼秆烧制的竹筒饭,不但香味可口,还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竹筒饭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做竹筒饭,先准备好新鲜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用鲜叶子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上烧烤。

竹筒饭是傣族食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大米做饭的方法是或焖或蒸,但在云南边疆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烧饭的特殊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竹筒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4

1、蒙古族:“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容与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2、回族: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4、傣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傈僳族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如:足玛米饭。

7、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

9、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人一般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扩展资料

关于少数民族的记忆口诀:

汉满傈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30

中国这个具有有就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当然汉族应该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第3个回答  2009-03-12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9-29
1.蒙古族
蒙古族人性情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形成的民族特点。按照习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近邻,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是满腔热情,诚恳款待。客人来时,主人要出去迎接,并为客人接缰下马,请客人进毡房,男人从右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妇女从左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一般招待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见常。客人来了现杀羊,杀羊时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看过,客人点头允许后再去宰杀,这叫“问客杀羊”表示对客人尊重。吃羊肉时,先割下羊头,羊尾肉供佛,然后敬客。吃饭时,一家人围在客人四周共同进餐,亲如家入。
吃“手抓肉”,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水煮熟即成,用手把着肉吃。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有一定的规矩,较讲究的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吃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及一小段肥肠敬客。宴请尊贵客人和喜庆酒会,要摆整羊席,也叫全羊席。宴席上,吹拉弹唱,气氛非常热烈。主人、客人尽情畅饮,客人吃得多吃得好,主人更高兴。如需要住在主人家,会受到热烈欢迎,不论住几天,顿顿都敬献酒肉,歌乐相伴。姑娘回娘家,则以羊胸脯相待。小腿骨、下巴额和脖子肉等都是家庭晚辈和小孩吃的。 牧民家的奶制品四季都有,包括香气沁人的奶茶,醇美的奶酪,营养丰富的奶油、奶皮、黄油和具有咸甜等不同味道的奶酪。这些食品,用来招待客人,互相赠送和家庭食用。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镶、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3.裕固族
客人光临,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后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居家饮食习俗很讲究长幼秩序,家庭成员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如锡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乌孜别克族用餐时,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
4.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时,要牵一只肥羊,走到客人面前,将羊举过头顶,等客人允许时,方可宰杀.肉煮熟之后,先向客人献上羊头,客人随手从羊脸颊上割下一片肉,敬给席上最年长者。再割下一只耳朵,给年轻人或孩子,表示尊老爱幼。然后,宾主才能割食羊肉。进餐时主人请客人洗手,然后将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将羊腮肉割食一块,还要割下羊头左耳,再将羊头回送主人,大家共餐。
5.朝鲜族
朝鲜族宴请宾客,要先在餐桌上放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还要叼上一只红辣椒。即使家宴,也极讲究,要为老人单摆一桌。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放都有固定位置,匙箸摆在右侧,饭食摆在左侧,汤碗靠右,带汤菜肴摆在近处,调味品摆在中心。
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特客,客人落座后,女主人献奶茶,然后煮兽肉。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倾
注火中点滴,自己呷一口后请主人饮。
7. 哈尼族
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进一碗米酒、三大片肉。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是长者的位置。客人告辞,主人有时还要送一块大粑粑和腌肉、酥肉等食物。
8.独龙族
独龙族人实行分餐制,无论饮酒、吃饭或食肉,在家庭内都由主妇分食,客人也平均分给一份。人们邀请客人以木片为请柬,木片上刻有几道口子就表承宴饮在几天后举行,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先与主人共饮一筒泪,然后落座聚餐。
9.仡佬族
仡佬族宴客用“三么台”,十分隆重,是三种富有特点的席面。第一台为茶席,请客饮清茶,辅以糖果、点心、干果;第二台为酒席,饮白酒,佐以凉莱、腌莱、香肠等;第三台为正席,上饭菜,有扣肉的称为大菜,另有各种小炒。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
10.布依族
贵州布依族“杀鸡待客”的习俗别有风趣。为客人宰杀的鸡,鸡肠子必须保持完整,剥开清洗后,不得切断;切鸡块时,鸡块必须和来客的人数相等;切鸡块有一定的顺序,先切鸡头,后切鸡翅,最后切鸡身.待客时,主人先将缠有鸡肠子的鸡头、鸡脖子和一些鸡血、鸡肝献给来客中年龄最大者,表示肝胆相照,肠(常)来肠(常)往。等客人吃了鸡头,大家才开始用餐,这就是有名的“鸡头敬客”。苗族也有杀鸡敬客的习俗,吃饭时,主人先将鸡心夹到客人确中,客人将鸡头分给大家共同享受,这就是苗族特客的“分鸡心”的习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