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谁发明的

空城计是谁发明的

曹操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在正月十五的开篇之讲中,易中天认为“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据易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但据一个网友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该网友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易中天回应———“我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史料根据的,决不会瞎说。”易中天昨向记者保证。易教授告诉记者,他讲“三国”主要依据《三国志》和《世说新语》,对《资治通鉴》研究很少,因为“此书有许多地方不可信”。尽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会去查相关史料,给挑刺听众一个说法。

参考资料:易中天品三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2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09-02-12
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3个回答  2009-02-12
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4个回答  2009-02-12
曹操为空城计的发明者?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在正月十五的《百家讲坛》开篇之讲中,易中天认为“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据易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但据一个网友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该网友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也有网友认为易教授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一知半解而已。
曹操那个是伏兵之计,而且是设于营寨的,最多勉强算是个空营计.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不过三国是真有空城计的.而且也有比曹操玩的更好的空营计.
空城计是文聘在江夏对孙权玩过一次.
<<三国志.文聘传>>:“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而空营计则是还有一个就是赵云汉水对曹操玩过一次.
<<三国志.赵云传>>(资补):“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两次用计的对象,一个是孙权,一个是曹操,对手可都不差.
易中天教授回应———“我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史料根据的,决不会瞎说。”易中天向记者保证。易教授告诉记者,他讲“三国”主要依据《三国志》和《世说新语》,对《资治通鉴》研究很少,因为“此书有许多地方不可信”。尽管如此,易教授仍然表示,会去查相关史料,给挑刺听众一个说法。

这里还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947880.html?si=4
第5个回答  2009-02-12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无疑是《三国演义》第95回描写的那段故事了: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仅用军士20人,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魏军来到城下,皆不敢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