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航天悲剧

国的航天事业高度发达,但在美国的历史上有数次悲剧。我请问各位天文学的爱好者:给我一个详细一些的时间表,把这数次的事故始末写清楚。

最想了解的两次:第一,应该是“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不久便坠入了大西洋。原因是参数的计算时,漏掉了一个除号。
第二,震动世界的,美国七名宇航员罹难。当时是里根总统在位,美国国会也降了半旗以哀悼

(因为很多年之前的事了,网上不容易找,麻烦回答的朋友,务必写得详细一些,谢谢!!!)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爆炸,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三十七岁。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十一点三十八分,格林威治时间十六点三十九分。

  点火器点燃了火箭推进器,震耳欲聋的轰鸣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传向四面八方。伴随着浓烈的烟火,“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一把巨大的火炬托举下徐徐升空。

  它神奇地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红色火焰尾巴在蓝天上划出一道壮丽的孤线,场面十分壮观。

  “挑战者”号发射的最初阶段,一切正常。

  “发射顺利!”发射场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喊道。

  “成功了!”在卡纳维拉尔角航空中心观看发射实况的万名观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挑战者”号继续上升,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飞行人员与航空飞行的宇航员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人们不停地赞叹欢呼,疲倦的观众则干脆席地而坐,抬头仰看,目送着航天飞机离去。

  十一时三十八分七秒,“挑战者”号超越了发射架,拖着火焰和白烟。越来越快地向预定的东南方向爬升,一切正常。

  十一时三十八分九秒,“挑战者”号根据常规程序,缓缓转了九十度。一切正常。

  十一时三十八分三十五秒,根据常规程序,“挑战者”号轨道器的主发动机开始减速到它们全部推力的百分之六十五,这是为了减轻地心引力等对航天飞机在飞行最初阶段产生的紧张压力,一切正常。

  十一时三十九分六秒,地面指挥中心对“挑战者”号发出指令:“挑战者,加速。”

  十一时三十九分十二秒,“挑战者”号指令长回答:“明白,全速上升。”

  这时,速度是每小时三千一百六十三公里,已经突破了音障,离地面的高度是十六公里。

  这时航天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三倍。

  也就是在这时,“挑战者”号外燃料箱右下方突然闪出一个桔红色的小火球,紧接着在它的另一边靠近“挑战者”号轨道器的胸部又闪出另一个较大的火球。

  这蔚为壮观的景象立即引起了观礼台上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有人甚至为自己能看到这一罕见场面而庆幸不已。

  但两三秒种不到,也即航天飞机升空后的七十五秒种——十一时三十九分十五秒,“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离地五万英尺的高空燃起一片黄白相间的熊熊大火。

  无线电联系猝然中断,地面控制中心电视屏幕的数据也陡然消失。

  航天飞机爆炸了!

  倾刻之间“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骇人的红色火雾,迅速扩展开来。两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像两柄利剑兀自朝蓝天刺去,尾部还拖着两缕扭曲的“Y”形烟柱。

  随后无数燃烧着的航天飞机碎片从浓烟中钻出,像流星雨似地散落在广阔的海面上,持续了一个小时之久。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入了距发射地点二十英里以外的大西洋。

  发射场训练有素的抢险队在数分钟后,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出事地点。九艘军舰和十架飞机也同时前往。由于爆炸碎片散落持续时间长,抢险队在三小时后才进入现场,在三千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洋面上展开搜索工作。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五十六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02
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 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年返航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展开深入调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后续调查 美国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进一步确认,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驾驶舱内摄影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奥特说,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撞击“哥伦比亚”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约0.75公斤。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残骸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哥伦比亚”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患”。此外,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调查委员会指出,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第2个回答  2009-02-14
第一,给你网站http://news.sina.com.cn/z/Columbia/index.shtml自己浏览把!
第二, 继登月之后,肯尼迪航天中心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1981年4月12日,经过多年的准备,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将进行处女航。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受到了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航天专家认为这是比登月飞行更伟大的创举,甚至是“更伟大的里程碑”,因为它表明人类能够征服空间,并开始利用和控制空间。

肯尼迪航天中心曾有过不少令人惊叹的成就,同时也经历过若干次震惊全球的航天事故。1986年1月28日,39B发射台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准备进行它的第10次太空飞行,11时38分,“挑战者”腾空而起,像一条巨龙直奔云霄,但仅仅飞行了73秒,随着一声巨响,“挑战者”号在数秒之内化成一团火球,浓烟中散射出无数碎片像流星雨一样落在大西洋海面,7名宇航员包括1名女教师全部罹难。“挑战者”号爆炸是美国航天史上损失最大的一次悲剧,也是世界载人航天史上的灾难。不幸的是,时隔17年后的2003年1月,美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完成飞行任务的返航途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第3个回答  2020-12-10

美国航天史大悲剧,飞机全融化 7名宇航员瞬间气化

第4个回答  2009-02-14
常识性错误

第一,“哥伦比亚”号是在返航再入大气层的阶段发生意外而解体的,调查结果是发射起飞时机翼上的隔热层受到撞击损坏,导致航天飞机在温度最高的返航阶段解体。

第二,你说的是挑战者号的意外,由于密封圈设计的问题和在低温条件下坚持发射,导致燃料外储备箱密封出现问题,液体燃料外泄被固体火箭助推器引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