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采访先进人士的文章

2000字以上。谢了!
大哥,这只是思修作业,用不了论文网这么高级的东西。 不好意思,最初没说清楚,我要的是采访身边的人物,就是一些身边小小先进人物。

为了大山的祥和宁静 ——梅莲采访札记
|作者: |来源: | 2007-06-06 |

雨后的大山,空气清新醉人,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晨曦中的山谷渐渐明亮起来。
由于今年雨水多,绿茸茸的草早已铺满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一团团一簇簇争相绽放。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唤醒了巴尔鲁克山又一个明朗的清晨。

“她比以前更忙了”

5月25日,时隔不到一年,我们再次走进塔斯巴斯陶,——这个哈萨克语意为“石头泉”的地方,走进山坳间梅莲医生的家。庭院门口晾晒着浅黄色的野蔷薇花,清香扑鼻,等待着收花人采集装袋,制成健康茶品,走进城里人的生活。

得知梅莲一大早就去了诊所。农九师一六一团九连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十几米开外的诊所。在10平方米大的治疗室,梅莲正在专注地给输液的病人调配注射液,一如去年的模样,房间里被打扫得整洁明净。转身看到我们,她脸上又现出那亲切恬淡的笑容,就像山野里盛开的野菊花。

与梅莲的见面显得有些匆忙,因为下午她就要动身,去北京领取“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去北京,也是她离家最远的一次:她要坐车行程130公里到达位于额敏县城的农九师师部,再坐近10个小时的夜班车到乌鲁木齐,从那里和全疆其他16名获奖者一起乘飞机去北京,而她是兵团获得这个奖项的惟一代表。梅莲显得很高兴,因为回来后她可以向孩子们描述祖国首都到底是啥样儿。作为偏远山区连队诊所一个普通的医生,对于自己能获得全国的奖项,她感到有些意外,也很想看看其他获奖者都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做出过哪些业绩。

可是,梅莲又面露难色。她说,6月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迫在眉睫,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她要争取理论和实践科目过关,常常不得不熬夜苦读。是啊,偏远的山区诊所,行医看病使用最多的是听诊器,她还没有机会操作那些先进的医学仪器。最让她犯难的就是心电、血生化、骨穿等28项实践科目考试。梅莲希望有机会能够到团部或者更高一级的医院学习深造,实实在在提高技术。

一年来,梅莲先后获得“兵团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青少年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还入围了“2006感动兵团年度人物”评选。梅莲十几年来在艰苦的山区连队热心为各族职工和牧民群众服务的故事,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关注和报道,梅莲参加演讲和报告会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每次参加演讲和报告会,她都会很紧张,与处理急诊病人时的镇定与果断判若两人。在山区从医20年,她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选择在艰苦地区行医,是因为她和许许多多履行着屯垦戍边职责的兵团职工一样,是军垦人的后代,生活在边境连队守护着祖国的边防。

梅莲说,每获得一项荣誉,她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与获得的荣誉比起来,她觉得自己目前的医学技术还很有限,处理的病例多是一些常见病,要对得起职工和牧民群众的这份信赖,还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连队干部曹勇生告诉我们:“这一年,梅莲过得可不轻松,她比以前更忙了。”每次参加完报告会,梅莲回来以后总是心怀歉疚,更加拼命地工作。今年“五一”长假,虽然很多年没有和母亲、女儿一起过,可梅莲还是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独自留在连队值班。

“五一”期间回来探亲的职工和走亲串户的人多了起来,连队比往常要热闹许多,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的不免比平时多了些。“病人再多,梅莲也总是耐心仔细,对我们和声细语的,她就是这么任劳任怨。”找梅莲看病的职工董学华快人快语。

希望职工牧民都能看得起病

一个小小的连队诊所,承担着连里连外200户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对这里缺医少药的现实,梅莲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和梅莲做了十几年邻居的温淑娥告诉我们,很多职工和山区牧民付不起医药费,就在梅莲这里赊账,为了维持连队诊所第二年的正常运营,这笔赊欠的医药费就由梅莲垫付。去年一年梅莲垫付的医药费有5000多元。对于月收入1000元出头、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的梅莲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可是,梅莲这么做确实有她的无奈。她告诉我们,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多少年来职工们“小病不出连,大病不出团,山区牧民有的得了病则是能拖就拖,往往到病情严重时才来就医;对有慢性病或者是经济困难的职工来说,医药费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据国家卫生部门调查,农村中因病致(返)贫的农民占贫困户的30%至40%。而在偏远的一六一团九连,80%的困难家庭都是因病所致。

职工陈荣兰有两个女儿上大学,1年需要花去1万多元的学费。加上自己患有萎缩性胃炎,丈夫又得了胆结石需长期服药,经济十分困难。这些年,梅莲一直替他们垫付医药费,每到孩子开学,还会借钱给她们。陈荣兰非常感激,她说:“梅莲这医生当得不容易,看病出诊没白天没黑夜的,自己还要出钱为我们还账,这恩情不知道啥时能还得上!”

哈萨克族牧民布拉提、马哈达提等在诊所都欠有医药费,到年底连队诊所与团场医院结算时,梅莲就默默替他们还上。每到七八月牧场上的羔羊陆陆续续出售的时候,手上有了活钱的牧民,就把欠的钱还给梅莲;可有时候,遇到羊群管理不善或者市场行情不好,牧民手头上没有钱,这个亏空只有梅莲自己担着。

如今,在羊群卖羔以前,牧民们有急事需要用钱,也习惯了找梅莲帮忙。克林的妻子患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膝盖肿得像个馒头,梅莲劝他们到县医院就诊,可他们一时拿不出钱;凯开西老汗的儿子要和女朋友定亲,一时资金周转不开;赛里汗今年想多买些羊羔,把羊群数量扩大一些……从100元到几百元,给多少人借过钱,他们又还了多少,梅莲自己都记不清了。
这些年,连队条件改善了很多。随着2004年裕铁公路和通连公路的修通,过去冬天坐马爬犁下山要走十几个小时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现在坐班车去团医院就诊也就个把小时的路程。

连队卫生室由原来的20平方米扩大到80平方米,有了诊断室、治疗室和输液室。虽然诊所仍然简陋,也没有什么医疗设备,但交通状况的改善,毕竟使职工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今年,兵团又拨付了5万元用于九连甲级卫生室达标工作。梅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职工生活的好转,职工和牧民们都能看得起病。

家人的关爱给我信心和勇气

由于总是为诊所垫付医药费,给困难的职工借钱,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学,梅莲的经济也不宽裕。为了弥补亏空,梅莲在连队开了小商店,还养了200多只羊。可是,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梅莲基本上没有时间照看。忙到天黑一个人回到家,早上放进炉子里的羊粪不到中午就烧完了,整个屋里冷冰冰的。

由于要在团部替梅莲照看两个孩子,梅莲母亲平时不能上山。梅莲一个人在连队劳累和忙碌,让母亲非常担心。实在心疼和想念女儿,母亲就把孙女放在梅莲的姨姨家,去山上住几天。由于不放心两个上学的孙女,很快母亲又匆匆赶回连队。

城里的医生可以在下班之后享受自由的闲暇时光,可梅莲却随时都要做好出诊的准备。

今年3月初的一天,山里还没有化雪,牧民沙地在夜里12点多敲开了梅莲医生的家门,说她的嫂子正待生产。梅莲跟随沙地骑马赶了2个小时山路,看到了躺在毡房里痛苦叫喊的哈地夏。 由于哈地夏身体虚弱,梅莲采取助产措施,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努力,才把宝宝安全地接了出来。她回到家,已是第二天中午。邻居温淑娥说,梅莲刚坐下来吸溜了两口面条有职工找她拿药打针,她碗一撂,又是一忙到天黑。

“多亏了她现在的丈夫,让梅莲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可以让她安心地工作。”说起梅莲现在的丈夫宫建伟,梅莲母亲感到很满意也很欣慰。
和梅莲的第一次见面就让宫建伟难忘。2005年1月,梅莲的姨姨介绍她认识了憨厚的陕西汉子宫建伟。可第一次见面还没说上几句话,山里就有牧民来找梅莲,说妻子就要生了。梅莲挎上药箱,蹬上马背连夜赶往塔斯河谷的五星牧场,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来。

也许是因为自信认真的女人最美丽,从那时起,宫建伟就意识到了山区连队医生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但更为眼前这个外表温柔、内心勇敢的女医生打动了。

去年11月2日,承载着母亲的期待和朋友们的祝福,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宫建伟的宽容和体贴让梅莲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化解了忙碌和劳累的工作带来的些许压力。

那个常给职工和牧民赊米赊面、基本挣不到什么钱的小商店,还有她给孩子提供学费的羊群有人照看了;无论多晚回到家,家里总会有热气腾腾的饭为她准备着。

梅莲去牧区出诊几次从马上坠下,因为低血糖几次在诊室险些晕倒,山里的冬天那么寒冷梅莲疲惫地独自回到小屋面对的只是冰锅冷灶……想到这些,梅莲的母亲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可是现在,她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有人在身边照顾梅莲,母亲的心获得很多慰藉。

暮色中,一团团晚霞低挂在西山的树梢,清冽的泉水潺潺地穿过山谷,野蔷薇的幽香氤氲着整个连队。远处的巴尔鲁克山显得雄壮而又文雅,像一位母亲低垂着头颅注视着怀抱里的孩子。正如明净夜空下梅莲所在的诊所,守护着大山的祥和与宁静。(完)(史进编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9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第2个回答  2009-02-04
我以对话形式帮助你:
我在网上找到的,如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8119/page-1.html
还有http://enews.guitarchina.com/article/2007/0207/1990.html
http://qzone.qq.com/blog/622006589-1217497851
http://www.jjxj.com.cn/articles/14493.html
最后,重量级是ID首席科学家李世鹤
http://gang7.blog.china.com/200806/2869482.html

身边的~~~~~~~~
真英雄就在身边——记采访06年郝龙彪奖学金获得者吕培和王文强
http://www.caihongwang.cn/news/show.php?itemid=229
和谐春运的“幕后英雄”——铁路春运采访见闻
http://www.gov.cn/jrzg/2007-02/12/content_524586.htm
你乐意参考一下。
望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1-30
【访谈】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王先进谈地价
2002-01-30 08:45:58

房产论坛

在去年底召开的2001年中国地价高级论坛上,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就当前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地价问题,作了饶有兴致的发言,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会下,记者就当前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问题,采访了王先进。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1年上半年国务院下发的15号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国有土地 资产管理。这是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国务院专门就土地资产管理发出的一个重要文件, 说明土地资产管理已摆到国家的重要日程。您认为当前的土地资产管理,面临最紧迫的问题 是什么?

王先进(以下简称王):总的来看,在土地资产管理上,最紧迫的工作是遏制土地资产 流失。当前,在土地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水土流失,另一个就是土地资产流失,不仅 国有土地资产在流失,集体土地资产也在流失。有专家估计,每年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约100 亿元。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非常保守的,粗算一下,流失的数字应该是几百亿元至千亿元。 土地资产流到哪里去了呢?从国家、集体流到个人、单位、企业的腰包,甚至当作腐败资本 流到腐败分子的腰包里去了。

记:据您看,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原因是什么?从什么渠道流失的?

王: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到位,特别是国 有土地出让、出租行为不规范。有两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据报刊披露,城镇现有土地总量 中,95%是行政划拨的,5%是有偿出让的;在有偿出让的土地中,95%是协议出让的,5% 是招标拍卖出让的。这两个95%,在目前地产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国有土地资 产流失。行政划拨土地过多,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变异,出租土地租价过低,炒地皮现象风行, 加上各用地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囤积土地,多年不开发,待价而沽等等,这是当前国有土地资 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和原因。

记:针对土地资产流失的现状,您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问题?

王: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思想;二是要规范国有 土地出让出租市场;三是要整顿国有土地地价秩序。这里着重谈一谈整顿地价秩序问题。

整顿国有土地地价秩序是规范地产市场的关键,也是管好国有土地资产的核心。管好地 价,首先要管好国有土地出让出租价格。通过确定合理的出让出租价格,还可以主导、影响 整个地产市场的土地价格,地价秩序就容易整顿和规范。

我国出让土地有三种方式:拍卖、招标、协议。前两种方式,只要按照程序认真地做, 地价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协议出让土地随意定价,偏离了地价轨道,从而 影响整个地产市场的地价秩序。

记:您是否认为,防止协议出让土地随意定价,是规范地价秩序的关键呢?

王:对!问题主要出在协议出让土地上。目前,虽然多数地方有了基准地价,但在实践 中并没有起到规范出让地价的作用。出让地价与转让地价、评估地价、基准地价相差很大。 基准地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用它具体规范出让地价是难以做到的。我认为,在目前地产市 场发育不健全,法制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以基准地价为基础,建立年度公示地价(有的地 方称年度供地地价)制度是可行的。

记:什么叫年度公示地价:

王:年度公示地价以基准地价为基础,以上年度土地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预测当年土 地供求状况和地价趋势。这一制度在许多地方实行了多年,效果是好的。年度公示地价,由 基本地价及地价调整系数和特殊优惠地价三部分组成。地价调整系数不宜过大,特殊优惠地 价的范围要明确界定,优惠比例要适当,最低不能低于政府取得土地成本的价格,以避免产 生新的随意性。年度公示地价是确定招标拍卖底价的参考价格,是协议出让地价的依据。每 幅协议出让土地的价格由国土管理部门根据当年年度公示地价具体拟定,根本级政府批准。

为了保证年度公示地价的正确性、权威性,各级政府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地价评审委员会, 负责对年度公示地价的审定。评审委员会由国土部门、相关部门官员和非政府部门专家各占 1/3比例组成。年度公示地价评审结果经同级政府审查,报上一级政府批准。批准后的年度 公示地价,公布于众。年度公示地价在特殊情况下可按程序在年度中调整,但一般不宜多用。 建立年度公示地价制度,可以叫作“先定尺子,按尺量布”。领导有权决定“尺子”的长短, 但无权干预“量布”行为;领导可以用财政的钱为房地产商付地价,但无权减免地价。这是 目前解决协议出让地价随意性的好办法。

记:您的“尺子和布”的比喻很有趣。除协议出让土地外,地价管理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地价内容不统一。各地地价构成极为复杂,名目繁多,很不规范。 据某市调查,地价实际构成包括: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地价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 市政代征地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开发权费(指外地房地产商取得本市开发权支付的费 用)。各项费用相加约占总投资的50%-60%左右。房地产商都把上述各项列入取得土地的成 本,视为地价。收取各种费用的部门也很多,有国土部门、市政建设、园林绿化、征地办、 拆迁办,还有政府下属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等等。概而言之即,地租构成复杂化,地租收取多 元化。

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因此必须清理整顿。根本方法是租、费分开。地租应包括绝 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属于地租、地价范畴的统统归于地租、地价,由地主——国 家收取:属于商业服务范围的统统列为服务费用,由商业服务部门——水、电、气、通信等 企业收取。属于地租、地价范畴的收费可以按均衡数字量化、标准化,纳入地租、地价范围。 凡是绝对地租和由经济区位因素、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间接投资因素产生的级差地租,都应 归国家所有。国家收取的地租再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土地质量。这样才能做到 政府收取租金后,不再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任何土地费用。

记:最后,请您谈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问题。

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的流失,不亚于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解决的办法,可以参照 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办法,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不同的地方,是土地所有权混乱。土地 所有权归谁所有,谁来行使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很不明确。这是几十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几经 变动遗留下来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前,首先要明确土地权利和权利主体。多年遗 留的问题,要按照“尊重历史、承认现实、明权清资、协商一致”的原则妥善处理。这是农 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基础和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余问题解决起来就方便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