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2009年中考19篇文言文及其翻译

要写出原文及其翻译哦,我所有的分都给了
19篇分别是《孔子语录》《口技》《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与朱元思书》《出师表》《愚公移山》《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邹忌讽齐王纳谏》《曹秽论战》
记得,要写原文+翻译

放不下了剩的看别人的去,好辛苦.到百度百科都可以查到

原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éi)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i)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路程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险峻的高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看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涨潮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无法前进。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其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深潭,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怪柏间。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季晴天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十分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声音连续不断,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洒入门户,(于是)高兴地起床外出。想到没有(可以)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阳光向下直照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起逗乐。
向水潭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那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yū)!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刻唐代的贤士和现在的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优美的景色,全在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连山,吞吐着滔滔的江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无穷。这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的雨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倒下,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号叫,猿猴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情怀,满眼望去,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着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很浓,颜色很青。然而有的时候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座楼,就有心情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快乐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那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那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醉翁亭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就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极其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逾越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却)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加工而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得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以至于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9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ì)、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ǒ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开创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十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但是在宫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懈怠,在边疆,忠诚、有志气的将士舍身忘死:原来都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的原故)。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志士们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在)皇宫中、朝廷中(的臣子),(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是忠诚、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私心,造成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苟且在乱世间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三次在草庐当中拜访,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远离陛下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说了些什么话。
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体: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其中文言文16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出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出自《论语》的《孔子语录》,郦道元的《三峡》,韩愈的《杂诗(四)》,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古诗词曲34首:出自《诗经》的《关雎》《蒹葭》,曹操的《观沧海》,陶潜的《饮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观刈麦》《钱塘湖春行》,李贺的《雁门太首行》,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李煜的《相见欢》,范仲淹的《渔家傲》,晏殊的《浣溪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苏轼的《江城子》《水调歌头》,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破阵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志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第2个回答  2009-01-23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ì)、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ǒ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开创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十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但是在宫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懈怠,在边疆,忠诚、有志气的将士舍身忘死:原来都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的原故)。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志士们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在)皇宫中、朝廷中(的臣子),(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是忠诚、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私心,造成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苟且在乱世间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三次在草庐当中拜访,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远离陛下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说了些什么话。
第3个回答  2009-02-01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宋濂
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仍然不敢懈怠,偷懒.抄录完毕,亲自走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成年以后,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问;又害怕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一住同乡前辈请教经书里的道理.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们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稍稍温和过.我站在他身旁,待候著他,提出疑惑,向他请教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发怒,呵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貌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直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
当我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书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书僮拿著热水让我浸泡,给我盖上大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著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著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著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穿著破破烂烂的,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丝毫没有羡慕的念头.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在意吃饭,穿衣服跟不上人家.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现在我虽然年老昏乱,没有什麼成就,仍然辛运地当官任职,承蒙天子的恩宠,追随在三公九卿的后面,天天陪侍圣驾,作为皇帝备询的顾问,天下人也都称扬著我的姓名,何况才干在我之上的人呢
现在诸生在太学里读书,天天有朝廷供给的公粮,年年有父母寄来的衣服,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大厦底下读著诗书,不再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了不告诉,求了得不到的事情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如果有学业不够精进,修养没成功,那麼若非天资低劣,便是不如我这麼专心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二年了,同辈的人都夸他优秀.我到京师时,他以同乡晚辈的关系来晋见我.写了一篇长信来当见面礼,信里的文辞很畅达.我和他讨论学问,他的言谈温和脸色平夷;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这可以说是很会求学的了!他现在要回家去省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勉励同乡读书,这正是我的用意;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向同乡夸耀自己际遇畅顺,荣升大官的话,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
第4个回答  2009-01-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