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学生阶段塑造人格 比积累知识重要

为什么中学生阶段塑造人格 比积累知识重要,麻烦告诉我急用
别问非所答

浅谈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石码中学宋建通

一、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格培养的背景和内涵

纵观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不尽人意。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确定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当今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方面,着重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懂得创造生活并具备创造生活能力的人,一个赋予生活以意义、以价值的人,这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确定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语文课,学生人格培养的殿堂

语文课堂主要抱括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充满人性化的语文课堂教育应达到这种境界:充满着激情,传播着美,富于启迪和感召;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体悟生命,感受崇高;激励学生唤醒自我,仁爱博大,富于自尊,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引导学生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做一个善于发表观点的人。因此,教师应以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 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学生文明向上的人格品质。

要打造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学生人格品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必须注意隐性教育的渗透。第一,营造文明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且富于感染力的语言,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分平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在教学课堂中看似平谈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成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第三,营造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为学生提供较多"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的教学氛围,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 以活动课堂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的方式来部析自身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新闻采风、影视作品评析、学生佳作评点、生活聚焦讨论、时事专题演讲、诗歌创作朗诵、学生自办手抄报、编《文萃》以及书法比赛、查字典比赛、背诵比赛等活动,这是一类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重点,发展个性为主线的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信心,剖析自身人格弱点,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做到"修已善群",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基础性素质,适应性素质和进取性素质,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如"侃吃"一节课,它几乎包罗语文课内所有"吃"的有关知识,至于课外的知识就更多地涉及了中国菜系、用餐礼仪、地方风味小吃及各地的钦食风俗等。有的小组为了提高全组成员的口才与表达能力,还特地购回《口才学》、《文秘学》等书刊,正如学生自己所说的,"它使我们知道了知识的博大,了解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在相互交流自编的《文萃》中,学生们也会发现自己或别人编排《文萃》的技艺与不足,从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相互交往的活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也不断地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三)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造性人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即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韩军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着成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失动这个灵魂,就失却语文教育的真正生命,这正是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的培养,显示语文教育的魅力和价值呢?

1、 回归语文人文性、文学性的真面目,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建设人文精神最好的课堂,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语文课、语文教育都是最好的场所。所谓语文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提高学生人为素养的教育。

那么,语文教育如何凸现人为精神哪?韩军先生说过,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

具体来说,首先,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小说《荷花淀》,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里领略了明朗、纯净的人格美和风光美,并进而认识到我们民族性格的可爱与可敬。《荷塘月色》,令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一种升华的美感,并且在跟随作者追寻解脱难以解脱的精神之旅中,体验一种人生的况味。古代散文《五人墓碑记》中,五个普通的市井百姓的壮烈之举,"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情怀,给学生带来了崇高精神的震撼。《鸿门宴》一文,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叹之中认识到人格的悲剧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影响。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只是考试的答题需要肢解其意境,一味追求基础训练和技能训练,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应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即首先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作为教师必须启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联想和想象把生板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文笔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接受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会将自我化解成作品中的一分子,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阅读中感受到自临其境的愉悦。如引导学生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耳边似乎会依稀听到春风化雨的淅沥声,眼前仿佛出现"润物"、"花意"的动人形象,由此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2、 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

创造性人才,包含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作为核心任务。

(1) 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强调的是求同思维。例如阅读教学,人物的形象是《教参》规定的,文章的结构是《教参》分析的,写作的特点是《教参》归纳的,教师只是引导(有的只是生搬硬套)学生进入这一既定的思维框架,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求同。而这种求同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陷入僵化、简单化、趋同化,创造性的思维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根本没能体现"独立个性"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就必须大胆鼓励学生质疑。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和特征。对学生来说,从思想上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也有不少篇目毕竟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其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明显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错误"为由,便会禁锢思维,扼制发现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

(2) 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独辟蹊径,对"淤泥"却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无闻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有些学生则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追求贫穷不成?等等。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们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人格。

3、 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其理想人格。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在讲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外,还有一个

渠道,那就是通过作文教学来塑造学生心灵,建造其理想人格。

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1) 培养学生具有博大深挚的仁爱心肠。

爱心是人一切善行的基石。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他无异于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冷漠待人,冷漠处事,毫无社会责任感,缺乏做人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在这方面拟题,如《母爱深深似小河》、《亲情无价》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让学生有意识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 ,教师的关爱,懂得珍惜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进而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如见义勇为的英雄、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向他们学处事为人的准则;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同情并帮助困难、弱小的人,如失学的儿童、受灾的民众,让学生把自己的爱心回报于他人,回报于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 培养学生具有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

现代的青少年由于多属独生子女,受宠多于严教,享受多于磨难。他们长期生活在顺境里,很容易养成慵懒怠惰的生活作风,往往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情感脆弱,意志软弱。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作文训练时,应注重强化挫折教育,激发自强意识。可以《自卑、自负、自强》为题,通过比较议论,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选择自强之路。如以清末八旗子弟成为垮掉的一代为例,议论贪图享受、安然沉睡于祖辈荫庇下不思进取,因而导致覆灭的道理。结合新世纪要求和学生实际来拟题作文,也是激发学生自强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大学生打工助学,某中学生背着父亲上学,残疾人身残志不残顽强自学成才的事例,可为学生树起自强自立的人生楷模。总之,教师可根据一定阶段学生思想实际,选材拟题,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就可以达到规范其思想行为、培育其人格精神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浪潮中,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语文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心理健康、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并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即具有中国现代化素质的人格.

参考资料:博客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8
李开复先生列举了要成为成功者所必备的几点要素:
1 做人
2 智慧
3 坚持
4 协作

其中第一点做人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 没有好的人格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即使它多么有才华 而树立一个好的人格必需要在青少年时期 若成年的话那就“青山意改,本性难移”了

此外 我认为比起积累知识 其他还有比他重要的多得东西要学习 比如学的能力和好的人格 人格除了作人还有其他比如意志品质方面 一个人如果有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它就不会是个失败者 比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只是农民出身的他竟然说得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话 拥有如此魄力的人格打下江山又有什么奇怪呢 比之当今无数毕业生 积累了大量知识却整日为就业烦恼 那么好的人格和积累知识谁高谁低难道还不清楚吗?

无论你积累了多少知识 他们总有一天会过时 但是如果你具有健全的人格 比如坚忍不拔、骨子里的自信 那么你什么事都能做好 那么你终将不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6-08
好的人格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塑造人格是积累知识的前提,在塑造一个好的人格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不少的知识.如果只有知识,没有人格,不会受人尊重.
第3个回答  2006-06-10
在我看来,中学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开始真正成长的阶段.有很多习惯,品行都会在这段时间渐渐养成.所以在中学生阶段,往往是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品德人格,要比积累知识更为重要.
不过~~悲哀的是,中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吗?
第4个回答  2006-06-09
有人格的人,才会有人跟你在一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