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在地震灾区的实施需要周密的前期准备,包括对灾区环境、救援计划的了解以及目标人群和干预流程的明确。首要任务是
在行动计划中,危机干预目标是预防、控制心理社会影响,促进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遵循的原则包括与整体救援整合、以稳定社会为前提、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保护隐私以及明确心理干预的局限性。
方法上,采用评估、干预、教育和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监测和预报心理社会影响,构建灾后社区干预网络。确定的干预目标群体分为五级,从直接幸存者、家属到与灾难相关的职业人员和志愿者,时间表和干预技术如ABC法(心理急救、行为调整、认知调整)都要细致规划。
在干预技术要点中,如心理急救,强调接触、确认安全、稳定情绪、提供信息和联系支持;心理晤谈通过系统交谈帮助减轻压力,需注意文化适应和个体差异。此外,松弛技术是重要的应对手段,尤其是对所有被干预者教授基本的放松技巧。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团队需向政府提供建议,如分散救治和安置、透明信息通报、心理辅导等,并通过团队培训、宣传资料发放和心理筛查等步骤进行。同时,强调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对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
总的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在地震灾区的工作涉及多方面准备和细致的执行,旨在提供及时、个体化的援助,维护灾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