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如何赏析呢

如题所述

  陈与义《雨》的赏析
  雨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一号圣贤,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酒税监。
  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抵南宋首都临安。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绍兴八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三、诗句分析
  潇潇秋雨、西风吹衣,燕子南归、梧桐叶落,家徒四壁、京城繁华,秋心归依、游子思乡。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燕子南归勾起归家之思,梧桐叶落兴起失志之慨。冷冷的秋风吹动远在异乡的人的衣衫,亦吹动了客居之人的思绪。不禁感觉秋风无比的凉,“一凉恩到骨”即一股凉凉的秋风恩入骨髓,身心俱冷,本在繁华京城却是闲居之人。怎能不升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伤和悲慨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