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十大投资陷阱实景评析(二)

如题所述

热点聚焦:十大投资陷阱实景评析(一)

市场过剩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北京商铺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结构的错位也是促成空置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需求最大的是超市、家居等主题店,但未来三四年供应量最大的是SHOPPING MALL。另一方面,现在开发商各自为战,埋头做自己的项目,根本不知道周边环境如何,最终难免导致许多项目撞车。

随着大批正在规划和在建项目的陆续竣工,北京市场商铺供应将在未来两三年急剧增加。购物中心、百货店及超市3种业态,目前总供应量在236.59万平方米,但到了2007年新增供应量将达到300万平方米。所以,三四年后,北京商业地产会出现过剩,而这种变化将在空置率上有更直接的体现。

点评

毕竟,与住宅甚至写字楼相比,投资商铺的获利能力可能更高,当然风险也更大。事实上,由于定价与市场背离,尤其是发展商缺乏商业项目运营经验盲目开发,目前不少楼盘小区商铺投资潜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楼盘小区商铺投资并不总是像发展商所形容的那样是一项包赚不赔的买卖、一个大“馅饼”,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陷阱”。

特许加盟 “圈钱”的新游戏

特许加盟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已经渗透到连锁经营的各个领域。然而,这一逐步发展的连锁经营模式却因一次“圈钱”事件的暴光而风险乍现。

条件诱人

上海僖加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于2001年8月20日在上海注册登记。公司以贩售、委托、管理等方式,提供意大利进口研磨咖啡机的使用指导,并于2001年12月推出行动咖啡吧“得意馆”。据这个“异军突起”的台资企业的网站介绍,他们获得上海市政府“4050”项目,针对下岗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在一连串的“介绍”之中,最为诱人的是其加盟条件:每位加盟者只需缴纳12万至14万元就能每月坐收5000元红利;加盟得意馆每天毛利1000元,一年便可收回投资;替加盟者寻找旺铺;代为培训员工;原料配送、免费维修咖啡机械等等。优厚的条件极具诱惑力,众多市民纷纷掏钱加盟。

“陷阱”露头

许多加盟者选择了委托经营,他们甚至从未去过自己的店,加盟店在哪儿、经营情况如何,都一概不知,他们的“工作”只是在家坐等红利。但事情并没有加盟者憧憬的那么好。首先,由于市区只有这么大,虽然僖加吸引了更多人加盟,却根本开不出如此多的店。其次,加盟者的回报并不尽如人意。僖加为一位加盟者在浦东某大厦内找到一个铺位,并预计每天有750元纯利进账,而实际每天顶多只有20人光顾,入不敷出,咖啡店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僖加在按约定每月将5000元打入加盟者的银行卡仅1年之后,就开始拖延,催得紧的加盟者,又可分得几次红利,但他们并不知道,“盟主”是靠拆东墙补西墙来维系资金链的,而不是经营利润。最后,“盟主”终因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竟然卷钱而逃,人去楼空。

法律软肋

我国特许加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各种连锁加盟店约有2万多家,而相应的法规却存在空白。为此,有关方面认为,完善这一经营模式,亟待完善相应法规及管理系统。

一、建立特许经营的中介机构。要有诚信专业的中介机构在特许商和加盟者之间牵线,对盟主进行项目评估、特许资格考核、加盟可行性分析,信用考察等;对回报许诺要进行测算,避免夸大宣传,误导投资者;中介机构作为中立的一方,还须慎重推荐投资项目,一旦加盟者受骗,中介方将负连带责任。

二、加强对特许加盟的监管。工商、税务等应联手对特许加盟进行动态管理,以避免快速圈钱行为,保护加盟者权益。

三、要尽快对避免特许加盟风险立法。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特许经营法,值得我们仿效。我国也应尽早对特许经营立法,设准入门槛,制订规避风险规则。

点评

特许加盟作为一种新的连锁经营模式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又会变成“圈钱者”设下的陷阱。“得意馆”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在规则未制定时,谁还会来玩这危险的游戏?

消费储值 高回报的诱惑

2004年初,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曰“消费储值”的经营方式,其基本运作模式是:消费者在“消费储值”加盟商家登记注册,购买运营公司的“消费储值”卡,成为持卡消费者,其消费达到一定数额时,可获得高额奖励,具体由运营公司采取分多次发放的方式兑付。加盟商则利用“消费储值”卡锁定消费者,并按照与运营公司商定的计点率,定期向运营公司交纳佣金。始做俑者众旺公司称:“消费储值” 是一种基于网络经济理论和电子商务的创新营销模式。众旺公司对媒体公布,到今年8月初,其全国加盟商已从年初的1万多家猛增至约14万家,涉及餐饮、娱乐、医药、百货等多种行业,持卡消费者达近百万人;该公司在国内29个省市区设立了分公司,并建立了425个客户服务中心,员工超过1.5万人。每月从各地代理公司交到总部的佣金达20多亿元。

皆大欢喜

究竟是什么让众旺公司神话般地迅速发展,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所谓运作模式。众旺在运作中“一手联两线”:一条线是加盟商,另一条线是购买众旺“消费储值卡”的消费者。它与每个加盟商签订协议,确定一个计点率(即众旺向加盟商收取佣金的比例,范围在1%-15%),按此收取服务佣金(佣金=持卡消费额计点率)。

而消费者在持“储值卡”消费时,可获得相应的储值点(储值点=持卡消费额计点率)。众旺最早推出的是120点的卡,即储值点积累到120点时,达到一个奖励标准。比如,在一个计点率为10%的加盟商处,消费者持卡消费100元,能得到10个储值点(1点=10元),当累计达到120个点时,就获得一个奖励权。也就是说,消费1200元,就能获得1200元的现金奖励。

对消费者而言,高达60%的回报率诱惑巨大,因此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同时商家极易锁定消费者。“消费储值”成为商家消费者皆大欢喜的“法宝”。就这样,在双方默念天上掉馅饼的时候,真正的陷阱正在挖掘。

昙花一现

7月份,中消协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被“消费储值”的高额回报蒙蔽双眼,并指出其中潜在的危险可能。

提出怀疑的道理很简单,当消费者和商家这一对某种层面上的利益对立方,都能额手称庆暗自欢喜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怀疑:这块让商家咬一大口又让消费者咬一大口的馅饼从何而来?

按照众旺公司的解释,作为“消费储值”的运营商,他们靠时间差和后续佣金赚钱,就是说,给消费者的奖励,约分20个月到5年时间发完,但佣金却是每半月向商家收取一次,所以每个月收入的资金远远大于返还给消费者的数量。这样的解释很具有迷惑性,如果运营公司能够在理想状态下永久运营下去,也就是说,永远有人先交给他钱而后向他要钱,那么或许是可行的。但是,在某一个既定的时间内,比如说5年内,运营商所收取的佣金将远远低于他必须支付的返点,因此,运营商实际上永远处于一个“寅吃卯粮”状态,其对消费者高额回报的许诺,也将在时间面前显现出他美丽的泡影。似乎表面美丽的东西都无法持续太长的时间,“消费储值”高额回报的美丽同样最终被撕开。8月,由于操作违规,资金链断裂,众旺公司全面崩塌,神话在一夜间破灭。

狡兔三窟

在高额回报的美丽背后,让我们看看它的3个陷阱。

一、玩的是金钱游戏。从“消费储值”的操作模式看,“消费储值”营销运营公司赚的钱是向加盟企业的零售中收取事前约定的折扣来实现的,而这个折扣是消费者持卡在加盟商家消费后,按一定比例向运营公司支付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加盟商支付给运营公司的费用会转嫁到持卡的消费者头上,原本打折的商品可能不再打折,即便是打折也有可能把原价抬高再打折,甚至出现把质次价高的产品返卖给消费者的现象。

二、高额奖励难以兑现。运营公司消费储值的返奖存在一个时间差,加盟企业商家对运营公司的佣金一般按月结算,而消费者从开始储值消费到获得奖励权,以及完全取得规定的奖金,时间较长。在消费储值的前期,运营公司获取的资金远远大于返还消费者的奖励,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应当支付消费者的奖励会大于收取的中介佣金,这时,一旦运营公司经营的链条发生断裂,对消费者的承诺也就变成了泡影。

同时,一般运营公司的注册都为独立注册,如运营公司骤然消失,消费者就无处兑奖。退一步说,即便这些公司不会骤然消失,但公司都有注册期限,在期限内可以赚中介费,兑现消费者奖励的承诺却需要更长的周期,注册期限一过,消费者同样面临无处领奖的处境。

三、纠纷发生时,难以得到法律救助。营销运营公司制定的《消费储值卡持卡须知》中,有这么一条明确规定:“奖励款属于本企业对持有人购物消费行为的赠与性奖励”。

《合同法》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因此,“消费储值”所获奖励在运营公司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时,其可以不再履行赠与(奖励)义务。

可见“消费储值”的高额回报带来的是巨大风险,所谓“三方共赢”的新型网络营销———“消费储值”的最终崩盘自然在所难免。在众旺公司环型标志背后隐藏的不是美丽的花冠,而是可怖的陷阱。

点评

曾经热闹一时而且用“大数定律”、“精算模式”、“电子商务”、“第三方营销”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包装起来的“消费储值”终于崩塌,其始作俑者众旺公司人去楼空,代理商和消费者则被闪在一边目瞪口呆。作为2004年10大投资陷阱之一,其经营模式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还本销售”同出一辙。在我们反思海市蜃楼的美丽幻象时,不得不对社会免疫力和社会鉴别力的缺失而慨叹!

小水电 诱捕民间资本

2004年私人资本进入水电业已成投资时尚,并出现了“全民投资小水电”的现象。而且这种势头来势凶猛,已成燎原之势,许多人已将地产等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小水电,当前这种“全民投 资水电”简直和上世纪80年代投资股市惊人地相似。然而在高回报率的背后,小水电开发陷阱也正在诱捕民间游资。

电价陷阱

早在今年初,就有专家发出警告:地方政府无权制定电价,却在包装高额投资回报,政府给你承诺的电价只能是一纸空文。西部一些水电项目招商描述相当诱人——每千瓦时电获利在60%以上,3到5年就能收回成本。像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给开发商承诺的电价均在0.38元/度以上,但据证实,这几个省份当地上网的电价一般在0.12-0.18元/度之间,上大网一次综合也只有0.28元/度。而近年来新开发的项目大都存在基建环境相对恶劣、所需投资急剧上升的局面。单位造价已从20年前的2000-3000元上升到目前的超过1万元。根据测算,以目前的上网电价水平,小水电每千瓦造价的盈亏平衡点约为7000元。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水电建设实行“拨改贷”,还本付息使小水电企业提高了运营成本。尤其是近年来,银行收紧贷款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向非金融机构高利息融资建设小水电,使小水电站一旦从建设期转入经营期即面临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实现的效益尚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造成息滚本、本带息的恶性循环。

专家断言:小水电的弱势地位使每度电的价格被电网企业压到0.1元以下。民企进入小水电投资均为资本强行开道,没有了电价的支撑,大批小水电项目将处于亏损状态。最好的出路,就是等着被大电网超低价收购。

与大水电博弈

国家5大发电集团公司也把战略制高点放在西部,并已在西部燃起了激烈的资源争夺战,我国西部的一些主要江河已被5大发电集团瓜分完毕。而作为浙江民营的投资商无论从自身的实力和经验均无法与国家5大发电公司形成竞争,只能参与一些地方立项的小水电项目开发。

小水电项目的特点是建设期长、投资短期效益差、长期效益好。在浙江,小水电项目从规划、立项、建设期到发电收回成本一般在10年以上,西部的小水电项目收回期一般在20年左右。这样长的投资回收期,靠贷款来投资的散户投资风险是很大的。更何况这类项目的电价竞争空间很少,西部水电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经济都较为贫困,经济增量很少,当地耗电增量也很少,这对于那些设有调节库容的小水电站要上大电网就不存在竞争优势。

过剩电力

中国“电荒”的到来使小水电项目开发在2002~2003年处于黄金时代。而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2006年后电力的需求将会逐渐回落。

到2005年,电力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3亿千瓦。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十五”后3年我国每年要新增装机2500万千瓦,这些新增的电源项目大部分由今年成立的5大发电集团公司承担。某省打算一下子立项20-30个,30万机组30多台,60万千瓦机组20多台,仅这一个省新装机就要达到2000万千瓦,按照国务院的调整规划,只有10%在国家规划范围内,90%是地方的项目,这种过热的投资,终将导致国家电力由紧缺转为过剩。而直接影响到参与水电投资的中小民营企业。

点评

电力紧缺一直是困扰我国的能源问题,小水电的高回报也是吸引民间游资的重要因素。逐利的本性必然使资金流向小水电的开发建设。然而市场自有它的规律,当某个领域过度膨胀,规模极度扩张时,就要进行有效的调节。小水电在即将到来的汹涌波涛中,能否经受冲击,值得民间资本三思。

主题公园 不能承载之重

8月,广州东方乐园宣布“休克式”歇业;9月,水乡周庄的“上下五千年”主题公园项目遭到专家质疑。据统计全国2500个主题公园沉淀了1500亿元投资,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中国已经成为主题公园的“重灾区”。

“主题公园只有3年到4年的生命周期”,这是国内旅游业流行的说法。国际旅游专家却普遍认为,一个主题公园的正常生命周期在7年到8年,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生命周期可以无限延长。

热点聚焦:十大投资陷阱实景评析(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