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s dream land?

如题所述

一、概念
1. 矿山压力:由于开采活动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力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2. 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作用下引起的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变形、破坏、折损,以及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
3. 矿山压力控制:采取技术措施控制矿山压力显现,使其不影响采矿工作和安全生产。
4. 原岩应力: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5. 支承压力:巷道开掘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巷道两侧切应力增高部分。
6. 老顶: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岩层。
7. 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
8. 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达到极限跨距时开始垮落。
9. 顶板下沉量: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
10. 老顶初次来压: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平衡,发生已破断岩块回转失稳,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
11. 周期来压:裂隙带岩层结构经历“稳定-失稳-稳定”变化,导致工作面顶板周期性来压。
12. 关键层: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
13. 沿空留巷: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 沿空掘巷: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 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和切向锚固力。
16. 软岩: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地质软岩指强度低、孔隙较大、胶结程度差的岩层,工程软岩指在巷道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变形的岩体。
17. 煤矿动压现象:高应力状态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条件下突然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产生声响、震动和气浪等动力效应。
18. 冲击矿压: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导致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抛掷煤岩体,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
19. 冲击能指数: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前所积聚的变形能与峰值后变形能之比值,反映冲击倾向的物理本质。
20. 浅埋煤层:埋深在100-150m以内的煤层,具有埋深浅、基岩顶板较薄、表土覆盖层较厚的特点。
二、简答与分析论述
1. 原岩应力场的概念及主要组成部分:天然存在于原岩内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应力场,主要组成部分为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2. 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实测铅直应力等于上覆岩层重量,水平应力大于铅直应力,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相差较大。
3. 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与煤柱宽度、煤层倾角和底板岩层性质有关,对巷道维护和底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特征及其在控制顶板压力中的作用:岩石破碎后体积膨胀,影响碎胀系数的重要因素是岩石破碎后块度大小及其排列状态,碎胀系数影响直接顶垮落后的堆积高度。
5. 采场上覆岩层机构失稳条件:结构的滑落失稳和变形失稳,取决于老顶破断岩块的高长比和岩块回转过程中的局部应力集中。
6.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能减少顶板下沉量,但顶板下沉速度加剧,只有在原先工作面推进速度较慢时,加快推进速度才能改善顶板状况。
7. 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影响明显,但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影响不突出,对顶板下沉量影响较小。
8. 我国缓倾斜煤层工作面分类方案:直接顶分类为不稳定顶板、中等稳定顶板、稳定顶板、非常稳定顶板,老顶分类为不明显、明显、强烈、非常强烈。
9. 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结构特征及适用范围:支撑式支架无掩护梁,对顶板起支撑作用;掩护式支架有掩护梁,通过顶梁或掩护梁对顶板起支撑作用;支撑掩护式支架具有双排或多排立柱及掩护梁结构。
10. 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支架受力与支架性能有关,支架结构及尺寸影响顶板压力。
11. 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P-△L”曲线关系: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呈非线性关系,随着支架工作阻力的增加,顶板下沉量逐渐减小。
12. 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根据覆岩移动破坏程度,可分为跨落带、裂缝带和弯曲带。
13. 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包括绿色开采技术、绿色开采工艺、绿色开采管理等方面。
14. 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分区:跨落带、裂缝带、弯曲带,各区特点不同。
15. 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留设煤柱控制岩层移动、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调整开采工艺及参数控制岩层。
16.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应力状况:采空区周围形成支承压力带,固定支撑压力和采空区支承压力。
17. 采区平巷在其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压规律:围岩变形经历五个阶段,包括掘进影响阶段、掘进影响稳定阶段、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
18. 沿留空巷矿压显现基本特征:采动时期、上区段工作面采动影响稳定后、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回采工作面推进引起的上覆岩层运动。
19. 跨巷回采卸压的基本原理:利用采面移动特点和巷道系统优化布置,使巷道经历高应力作用后,长期处于应力降低区内。
20. 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方式定义锚杆锚固力: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
21. 锚注支护是软岩巷道支护的新途径:利用锚杆兼做注浆管,实现锚注一体化,提高对软岩的支护效果。
22. 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膨胀类型机制、应力扩容变形机制、变形机制。
23. 影响顶煤冒放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顶煤冒放性的主要措施。
24. 冲击矿压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合理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开采解放层,卸压爆破、煤层注水、钻孔卸压和定向裂缝法等。
25. 大面积来压的机理和防治措施:顶板高压注水、强制放顶、预防暴风措施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