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婆的"三八"有什么出处?

如题所述

  “三八”一词是台湾省流传久远的省骂,骂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在香港“三八”也是专骂女性的歹毒俚语,据说还被评为十大国骂。
  港台骂“三八”原本无关大陆,但偏偏大陆有一个“三八妇女节”,很多时候“三八”就成了妇女的代名词。于是乎一褒一贬,随着大陆对港台的开放和港澳的回归,开始撞车了。近年来港台的贬义“三八”恃物质和西化强势,开始颠覆大陆的褒义“三八”。网上很多人解释香港的“三八”时都说是源于大陆的“三八妇女节”,俗语曰:“有捡钱捡物的,没见过捡骂的”,这无疑是一个捡骂的典范。有鉴于此,某些女士开始建议给妇女节改名,避开“臭三八”、“三八婆”等歹毒俚语。
  其实此“三八”非彼“三八”,大陆“三八妇女节”的“三八”是舶来洋节的名称,源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港台的“三八”是土产的俚语,历史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出生于湖北武汉的著名台湾民俗学家朱介凡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研究,他所著的《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专门考证了台湾“三八”一词和“熟魏生张”成语同源:
  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亦曰“半头生”。(元代元怀)《拊掌录》:“北部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宋初诗人),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半头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语。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艺文三》也有类似记载:“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可见最初的“三八”只是孟浪、乖张的意思,后来随着女真人的南侵,宋朝汉人大量涌入南部闽、粤地区,闽粤两地的地形较为闭塞,中原移民世代沿用从老家带来的语言风俗,变化较少,据考证,闽南话、客家话其实就是宋朝的官话。再后来“三八”随闽粤方言由“唐山”过台湾,把远在宋代的一句戏谑之语,演化成出口骂人的话。
  其实我们无论熟魏生张,也无论孟浪、乖张的此“三八”,还是舶来社会主义的彼“三八”,中华文化应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更何况港台“三八”虽然考证起来语源悠久,但毕竟现在只是一个地区性俚语,和大陆全国性的“三八”在使用范围上还是无法匹敌的,国家大可不必为一个地区性俚语而改动全国性节日的名词。
  近半个世纪的隔绝,造成了大陆和港台在语言、文化上的很大差异,开放与回归难免带来语言和文化上的冲突是难免的,但恰恰是中华文化丰富自己的一个良机。
  另外港台“三八”还有其他解释:
  1.清末通商口岸逢八、十八、二十八日开关,西方人入关贸易,国人每围观看那些不合中华礼仪的西洋人,于是“三八”成为贬低西洋人的代名词;
  2.源于日占领台湾,日语的“老大娘”、“老太婆”:“欧巴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