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革命者的故事

谢谢

吕松山同志是山东牟平县人,原先是一个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战斗小组长”,这是他感到最光荣的一个称号!
云山外围西南十多华里的地方,四周都是逐渐高大的山巅,中间有一块五六华里的开阔地,开阔地的中央,是一条横贯南北的通敌公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西南的边缘,通过开阔地,向东流不到一华里的河床上,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公路与桥梁交叉的地方。在这个交叉点的西南开阔地的地区里,有两三百个美国兵,沿着公路的两侧,构筑着工事,在主要工事的出进口,还用坦克在那里作挡箭牌,公路上停着三三两两的汽车后面,拖着长长的炮身。白天里,飞机在天空上来回掩护。
十月二十一日快接近黄昏的时候,几天来战云弥漫,枪声不绝的战地上,呈现一片沉寂。
“碰!”一声响,一颗流星似的火光,从地面飞舞到空中,又指向一个地方。这就是一部分人的眼睛和耳朵所盼待已久的响声和光亮——攻击信号。
随着火光而起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像雪花一样的飞向敌人的阵地上。美国兵现在都像失掉灵魂一样!有的伏在地上,头恨不得埋到地下去,有的钻到汽车轮子下,有的爬进工事去,头也不敢露。有的跑掉了帽子也不顾,这真是一幅难以形容的狼狈相。
从远处不到一千公尺的山地里,有十多个身手敏捷的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通过了敌人机枪的封锁线,很快地便接近到开阔地边缘的河沿里。这就是攻击部队最先头的一个突击班。班前头的第一名,便是突击班里第一战斗小组长吕松山同志。这个班的任务,是要直接攻击敌人中心公路旁的一个核心工事,正好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敌人心脏一样,然后兄弟部队再把整个地区的敌人分割消灭。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因为突入敌人心腹时,是会受到敌人各方面的火力制压的,不但补给有困难,伤亡也会大。可是,这些问题,他们无暇考虑,突击班在班长的指挥和吕松山同志的领导下,很快而安全地接近到距离桥梁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这正是距攻击目标最捷径的地方——三百多公尺。
吕松山同志没有丝毫犹豫地爬上了河床,一边鼓励着:“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大家在他的行动和鼓励下,便一起翻身跳上开阔地,向敌人展开决定性的攻击!这时候,给自己掩护的炮火,和敌人从各方面打来的枪弹,在开阔地上冒起一阵阵的灰尘和烟雾。突击班的战士们,冒着弹雨,穿过尘烟,在战斗中前进,从死尸遍野的敌人身上补充弹药!
英雄们有了枪弹,好比老虎长了翅膀!敌人的枪弹,那能挡得住他们的前进!在前进中一个两个……五个同志都躺下了,负伤了,可是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垂死挣扎!愈接近敌人,胜利便愈有把握。一声:“前进!”敌人的核心工事,就摆在英雄们的面前了。
奇怪!工事里一个敌人也没有,只有一辆遍体鳞伤的坦克仍然躺在洞门口,地面上看不出一点异样,也找不到一个敌人逃跑的踪影,只有路旁一辆盖着帐篷的汽车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班长走向汽车,想搜查一下。其余三个人正搜索着工事的周围,“拍拍拍……”一阵冲锋枪响,吱吱吱……响的子弹便飞到汽车上,班长的肩头负伤了,吕松山同志端起冲锋枪,“拍拍拍……”来不及瞄准便给敌人一阵威吓的射击!果然,不过十多公尺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敌人,头缩到地里面去了。吕松山情急生智,不等敌人抬头,他便抢上前去,接连一阵痛击!这两个敌人倒下了。吕松山同志一见眼前的情景,不由得心急发忙,满头只冒汗!
原来他面前是一个十多公尺长方的一个工事——休息掩体,从地平面掘下两公尺多深,上面盖着帐篷,和薄薄的一层土,伪装得同地面一样。这两个被打死的敌人,正在这个工事的进出口,洞里面满是美国兵,“哇!哇!”的叫。吕松山眼瞅自己弹夹的子弹快打光,如果射击中断了,说不定敌人就会往外冲,他急忙把开关拨到点发上,右手端枪一发一发的作点放封锁洞口,左手掏出手榴弹,用牙咬开弹盖,又咬住拉火圈,这样齿手合作的把手榴弹投进洞口去。轰的一声,只炸得敌人乱叫唤。趁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又迅速换上了新弹夹,一阵枪响连着的便是一声手榴弹。没有间断的一颗两颗……他身上的四颗手榴弹投完了,工事里面的敌人还在乱咕噜!这时候他只有最后喊:“快掩护!快掩护!”
可是,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战友,正在应付几个敌人的反击,根本无法分身,只有肩头负伤的班长爬起来依托在汽车头上,一枪一枪的向洞口射击,替他掩护,助威!他在瞬间,从敌人死尸上,找到了四颗手榴弹,他照样地一阵枪一阵弹的投到第七颗手榴弹,在帐篷缝的远处,伸出来一条白色的毛巾,——投降的记号。吕松山同志右手端着满匣子弹的冲锋枪,左手拿着手榴弹,用大拇指顶起拉火圈,作好了应变的准备后,才停止了射击招呼着:“欧开!欧开!顶好!顶好!”几声招呼后,敌人很有经验地把枪托朝上从帐篷缝里一根两根……数十根枪都丢到工事外,接着举起双手一个两个……三十几个同一姿势的美国兵鱼贯地走到洞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到公路上。最后还有几个特别胆小的怕死鬼,眼见一颗揭开弹盖的手榴弹在他手上挥动,吓得吞吞吐吐,抖抖擞擞的不敢走出洞外。这时候,吕松山太兴奋了,他站了起来,用手去招唤他们,猛不防,“嘶!”的一声,从旁的阵地上飞来一颗子弹,正打中吕松山同志的左臂上,他眼睛一冒火花,顿时汗如雨下,他镇静地坚持着:“欧开!欧开!顶好!顶好!”一直把最后几个美国兵叫出来,交给跟上来的兄弟部队后,他已经支持不住地昏倒了。等醒过来,四围的枪声响得很利害,他知道这是兄弟部队在最后地歼灭敌人,他好容易挣扎了起来,离开火线,由战地的救护同志们把他抬下来。
抗美援朝英烈、特级英雄:杨根思
姚显儒是志愿军某部3连8班班长。他以他的智慧、勇敢和突出的排雷成绩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排雷英雄称号。如今,姚显儒当年排雷用的钢钳已成为珍贵的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
抗美援朝英烈、空中孤胆英雄:刘玉堤、
抗美援朝英雄:张元弟
抗美援朝老英雄:沈妙兴
抗美援朝英雄:向忠宇
抗美援朝战争狙击之王:张桃芳
张桃芳--我志愿军英雄狙击手
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就是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张桃芳可以说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一个天才,他在中国狙击历史上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
1954年,24军选拔战斗英雄支援空军飞行员队伍建设,经过体检,214团仅张桃芳一人合格,进入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和济南空军第5航校1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高密第1训练基地担任歼击机飞行员,飞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但在随后换装新式歼击机后,身体不适应高空缺氧,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批示,转到防空兵,任防空兵某部营长,后来历任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空地空导弹第九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地空导弹九团副团长等职务。
1985年6月,张桃芳退职休养。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先后涌现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三十多万名英雄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以及罗盛教这样光彩照人的国际主义战士,很多烈士没有留下照片。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们的形象,更多的英雄甚至连名字也不为百姓所知,他们仅仅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
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族勋章者:
彭德怀 杨根思 黄继光 孙占元 杨连弟 邱少云 伍先华 许家明 杨修道 杨春增 杨育才 李家发
特级英雄:
杨根思 黄继光
一级英雄:
卜个德 于泮宫 于喜田 毛张苗 王兆才 王学风 王海 王德明 孔庆三 刘玉堤
刘庆亮 刘维汉 伍先华 孙占元 孙生禄 孙振禄 许家明 沈如根 吴志洲 余新发 李凤林 李延年 李家发 陈德忠 邱少云 杨连弟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员宝山 周厚刚 张永富 张积德 吸修道 赵宝桐 倪祥明 柴云振 秦建彬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郭忠田 郭思志 曹玉海 曹玉功 黄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谭炳云 魏长德
一级模范:
王兴记 罗盛教 张益仁 孙风钜

毛岸英只是一名光荣牺牲了的志愿军战士,还称不上是一个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吕松山、 杨根思 、姚显儒、刘玉堤、张元弟、沈妙兴、向忠宇、抗美援朝战争狙击之王:张桃芳

抗美援朝独胆英雄吕松山

吕松山同志是山东牟平县人,原先是一个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战斗小组长”,这是他感到最光荣的一个称号!
云山外围西南十多华里的地方,四周都是逐渐高大的山巅,中间有一块五六华里的开阔地,开阔地的中央,是一条横贯南北的通敌公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从西南的边缘,通过开阔地,向东流不到一华里的河床上,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公路与桥梁交叉的地方。在这个交叉点的西南开阔地的地区里,有两三百个美国兵,沿着公路的两侧,构筑着工事,在主要工事的出进口,还用坦克在那里作挡箭牌,公路上停着三三两两的汽车后面,拖着长长的炮身。白天里,飞机在天空上来回掩护。
十月二十一日快接近黄昏的时候,几天来战云弥漫,枪声不绝的战地上,呈现一片沉寂。
“碰!”一声响,一颗流星似的火光,从地面飞舞到空中,又指向一个地方。这就是一部分人的眼睛和耳朵所盼待已久的响声和光亮——攻击信号。
随着火光而起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像雪花一样的飞向敌人的阵地上。美国兵现在都像失掉灵魂一样!有的伏在地上,头恨不得埋到地下去,有的钻到汽车轮子下,有的爬进工事去,头也不敢露。有的跑掉了帽子也不顾,这真是一幅难以形容的狼狈相。
从远处不到一千公尺的山地里,有十多个身手敏捷的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通过了敌人机枪的封锁线,很快地便接近到开阔地边缘的河沿里。这就是攻击部队最先头的一个突击班。班前头的第一名,便是突击班里第一战斗小组长吕松山同志。这个班的任务,是要直接攻击敌人中心公路旁的一个核心工事,正好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敌人心脏一样,然后兄弟部队再把整个地区的敌人分割消灭。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因为突入敌人心腹时,是会受到敌人各方面的火力制压的,不但补给有困难,伤亡也会大。可是,这些问题,他们无暇考虑,突击班在班长的指挥和吕松山同志的领导下,很快而安全地接近到距离桥梁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这正是距攻击目标最捷径的地方——三百多公尺。
吕松山同志没有丝毫犹豫地爬上了河床,一边鼓励着:“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大家在他的行动和鼓励下,便一起翻身跳上开阔地,向敌人展开决定性的攻击!这时候,给自己掩护的炮火,和敌人从各方面打来的枪弹,在开阔地上冒起一阵阵的灰尘和烟雾。突击班的战士们,冒着弹雨,穿过尘烟,在战斗中前进,从死尸遍野的敌人身上补充弹药!
英雄们有了枪弹,好比老虎长了翅膀!敌人的枪弹,那能挡得住他们的前进!在前进中一个两个……五个同志都躺下了,负伤了,可是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垂死挣扎!愈接近敌人,胜利便愈有把握。一声:“前进!”敌人的核心工事,就摆在英雄们的面前了。
奇怪!工事里一个敌人也没有,只有一辆遍体鳞伤的坦克仍然躺在洞门口,地面上看不出一点异样,也找不到一个敌人逃跑的踪影,只有路旁一辆盖着帐篷的汽车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班长走向汽车,想搜查一下。其余三个人正搜索着工事的周围,“拍拍拍……”一阵冲锋枪响,吱吱吱……响的子弹便飞到汽车上,班长的肩头负伤了,吕松山同志端起冲锋枪,“拍拍拍……”来不及瞄准便给敌人一阵威吓的射击!果然,不过十多公尺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敌人,头缩到地里面去了。吕松山情急生智,不等敌人抬头,他便抢上前去,接连一阵痛击!这两个敌人倒下了。吕松山同志一见眼前的情景,不由得心急发忙,满头只冒汗!
原来他面前是一个十多公尺长方的一个工事——休息掩体,从地平面掘下两公尺多深,上面盖着帐篷,和薄薄的一层土,伪装得同地面一样。这两个被打死的敌人,正在这个工事的进出口,洞里面满是美国兵,“哇!哇!”的叫。吕松山眼瞅自己弹夹的子弹快打光,如果射击中断了,说不定敌人就会往外冲,他急忙把开关拨到点发上,右手端枪一发一发的作点放封锁洞口,左手掏出手榴弹,用牙咬开弹盖,又咬住拉火圈,这样齿手合作的把手榴弹投进洞口去。轰的一声,只炸得敌人乱叫唤。趁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又迅速换上了新弹夹,一阵枪响连着的便是一声手榴弹。没有间断的一颗两颗……他身上的四颗手榴弹投完了,工事里面的敌人还在乱咕噜!这时候他只有最后喊:“快掩护!快掩护!”
可是,在公路那边的两个战友,正在应付几个敌人的反击,根本无法分身,只有肩头负伤的班长爬起来依托在汽车头上,一枪一枪的向洞口射击,替他掩护,助威!他在瞬间,从敌人死尸上,找到了四颗手榴弹,他照样地一阵枪一阵弹的投到第七颗手榴弹,在帐篷缝的远处,伸出来一条白色的毛巾,——投降的记号。吕松山同志右手端着满匣子弹的冲锋枪,左手拿着手榴弹,用大拇指顶起拉火圈,作好了应变的准备后,才停止了射击招呼着:“欧开!欧开!顶好!顶好!”几声招呼后,敌人很有经验地把枪托朝上从帐篷缝里一根两根……数十根枪都丢到工事外,接着举起双手一个两个……三十几个同一姿势的美国兵鱼贯地走到洞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到公路上。最后还有几个特别胆小的怕死鬼,眼见一颗揭开弹盖的手榴弹在他手上挥动,吓得吞吞吐吐,抖抖擞擞的不敢走出洞外。这时候,吕松山太兴奋了,他站了起来,用手去招唤他们,猛不防,“嘶!”的一声,从旁的阵地上飞来一颗子弹,正打中吕松山同志的左臂上,他眼睛一冒火花,顿时汗如雨下,他镇静地坚持着:“欧开!欧开!顶好!顶好!”一直把最后几个美国兵叫出来,交给跟上来的兄弟部队后,他已经支持不住地昏倒了。等醒过来,四围的枪声响得很利害,他知道这是兄弟部队在最后地歼灭敌人,他好容易挣扎了起来,离开火线,由战地的救护同志们把他抬下来。

抗美援朝英烈、特级英雄:杨根思

姚显儒是志愿军某部3连8班班长。他以他的智慧、勇敢和突出的排雷成绩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排雷英雄称号。如今,姚显儒当年排雷用的钢钳已成为珍贵的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

抗美援朝英烈、空中孤胆英雄:刘玉堤、

抗美援朝英雄:张元弟

抗美援朝老英雄:沈妙兴

抗美援朝英雄:向忠宇

抗美援朝战争狙击之王:张桃芳
妄图称霸 准备细菌战
1927年在有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出席的"东方会议"上,公然提出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主张,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1932年也采纳了五井四郎进行生物武器这一灭绝人性的主张,在日本成立了所谓"防疫研究室",开始了细菌武器的研究和试验。
秘密进行疫情调查
日军细菌部队为把传染菌变为细菌武器,派谴专业人员在中国各进行疫情调查,以确定细菌研究的主攻方向。
细菌研究中心---满州第731部队
1933年为了加快细菌武器的研究进程,使用生体进行试验显然是一个捷径。而要得到大量的生体试验材料。"满州"则是最理想的资源供应地。因此,石井四郎产生了一个极为恶毒的计划,在满州建立细菌试验工厂。 代号731的石井部队拥有三千多名专业人员,本部下设八个部五个支队和三个野外试验厂。并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分别设立防疫给水部队,形成了一张宠大的细菌战毒网。
细菌生产
731部队为准备细菌战,大量生产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传染病菌。培养跳蚤、虱子、臭虫也是731部队的一项重要生产项目。
特别输送
731部队堪称人间地狱,731部队的各种细菌试验都是在活人身上进行的。而这些活人都是通过日本宪兵队、领事馆从各地秘密送往731部队的,其中有反满抗日志士,也有蒙古、苏联、朝鲜等国反法西斯战士。他们被送往731部队后,均被关押在特设监狱中,然后被送往各试验室,接受各种试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4
远涉重洋寻找党—— 朱德入党的故事
朱德(1886-1976),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两岁那年,他被过继给大伯父朱世连做儿子。朱世连家境贫寒,但他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朱德上学读书。

朱德的学生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年代。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国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清政府腐败无能、卖国求荣,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把灾难深重的中国推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广大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苛捐杂税却多如牛毛,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德从小就目睹这种社会现实,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当时,他受教育界一些进步人士的影响,认为要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唤起民众的觉醒。于是,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1908年,朱德带着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的毕业证书回到家乡后,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师兼庶务,以实践他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然而他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的革新,却招来校内外旧学势力的顽固抵制。这使朱德意识到,只靠教育来救国是行不通的。

1909年,23岁的朱德毅然辞去了教师的职务,走出了这个偏僻的山城,决心投笔从戎,以身许国。1911年夏,他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到蔡锷领导的新军任少尉司务长,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在旧军队的10余年间,朱德参加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战役。由于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朱德很快由司务长被逐级提升为少将旅长,并被誉为滇军“四大金刚”之首。然而,当时的社会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劳动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事实证明,靠军阀打军阀这条道路也走不通。面对此情此景,朱德对自己的选择又产生了怀疑。

正当朱德处于彷徨、苦闷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曙光。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此间,朱德读到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思想受到启发。

1922年6月,朱德拒绝了川东军阀杨森高官厚禄的邀请,来到上海继续寻找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在闸北区的一间小屋里,朱德终于找到了陈独秀。面对景仰已久的共产党领导人,朱德兴奋不已。他兴致勃勃地向陈独秀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诚恳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但陈独秀对旧军官出身却热衷革命的朱德非常冷淡,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旧军队里赫赫有名的战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呢?他认为,这位“军阀”一定是在滇军混不下去了,才来找他另谋生路,因而十分怀疑朱德的入党动机和诚意。于是他冷冷地对朱德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要时刻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这是多么无情的一瓢冷水啊。尽管陈独秀的话让朱德无比痛心,但他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决定到德国去寻找革命真理和党的组织。

1922年9月,朱德乘船到达法国的马赛。登岸后,朱德等人立即乘火车到达巴黎。他们在巴黎的一个中国商人家里住下后,立即找到在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听说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刚离开巴黎到德国柏林组织新的支部后,朱德又马不停蹄地乘火车赶到柏林。

在柏林康德大街寓所,朱德受到了周恩来的热情接待,使他原来担心又会被拒绝的疑云顿时散去。在比自己年轻12岁的周恩来面前,朱德激动地讲述了自己怎样离开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陈独秀,怎样为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而来到欧洲。他恳切提出自己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听完朱德的叙述,周恩来十分兴奋。他认为,像朱德这样一位能够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积极寻找革命真理,并愿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人,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因此他满腔热情地接受了朱德的要求,并同意和张申府一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经过党组织批准,朱德于1922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朱德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走上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整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UID372 帖子672 精华0 积分4981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5-3-24 最后登录2007-6-25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碧水长天
论坛元老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2-8 15:49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的故事 2005-11-29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在富饶、美丽的苏北平原,有座文化古城淮安,城内有条较驸马巷的小巷,巷中有一所三进院落组成的宅院。1898年3月5日,东宅院的一间屋子里忙碌异常,在一位产妇的呻吟声中,一个男婴出生了。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他的父母给他取幼名较“大鸾”。传说中,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经常失业,因此全家的生活很艰难。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家排行十二,大家叫她万十二姑,是一位性格爽朗、精明强干、乐于助人的女人。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祖籍浙江绍兴,在他谋得了知县职位后,病体难支,不久便去世了。周家本是名门望族,从此日趋衰落。他撒手人寰时没给四个儿子(贻赓、贻能、贻奎、贻淦)留下田产,只有那座大宅院。

1899年初,周恩来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为了使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为使他的妻子陈氏有所寄托,恩来的父母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冲喜”。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把最炽热的母爱无私的献给了年幼的周恩来,她还为养子请了一位勤劳善良的乳母——蒋江氏。 养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勤于书画,爱好诗文,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从4岁起,陈氏每天教他读书识字,背诵唐诗宋词,还给他讲故事。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年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蒋妈妈哪里,周恩来学到的是另外一种知识。蒋氏勤劳简朴,在用乳汁哺育小恩来的同时,也向他灌输了朴素的感情。春天到了,小恩来和蒋妈妈种了几棵南瓜。秋天,结了几个大南瓜,小恩来高兴极了,从心里钦佩蒋妈妈。

由于生母万氏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要请她出面调解。这对周恩来的性格的养成是很好的熏陶,三位母亲,把同样的慈爱给予周恩来,也以不同的性格,给周恩来以不同的影响。

1907年、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的相继去世,改变了年幼的周恩来的全部生活。才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象成人一样挑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成为这个败落家庭的当家人。

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从侄儿的来信中,了解了家中发生的一切,很同情他的处境。1910年春天,周贻赓便把周恩来接到了东北。从此,周恩来再也没有机会回故乡淮安。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国社会处在急剧的变革中,只读经书的旧式学校已不吃香,以教授新知识为特点的新学堂很受人欢迎。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学校,伯父便让周恩来去铁岭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赞读。

当年秋天,周恩来进入奉天府(今沈阳)等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学校按西式教育设置课程,教学质量在奉天首屈一指。

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官宦子弟,象周恩来这样的平民子弟极少。班里的富家子弟经常欺负他,周恩来主动联合几个身体弱小的同学做朋友,人多势众,那些富家子弟再也不敢轻易欺负他们了。

学校有位老校工,每天烧水、扫地、打铃,很是辛苦。周恩来经常起早到校帮他干活。老校工病倒的时候,周恩来去看望他,还把身上仅有8个铜板送给他治病用。

学校有一位教史地课的高戈吾老师,是位学识渊博有富有正义感的进步教员。他从平日的观察中,看出周恩来是个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的学生,便经常找他谈心,介绍各种进步书刊给他阅读。在学校,周恩来读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启发了他爱国的民族思想。他常和伯父一起谈论政局的变动和社会的改革。

1911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了,东关模范学校一片欢腾,周恩来更是无比欣喜。他赶忙找来一把剪刀,“喀嚓”一声,剪掉了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成为全校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 一天,兼讲修身课的魏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一位同学回答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另一位回答:“为明礼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校长为之一震,同学们投去惊异和钦佩的目光。

1913年春,周恩来的伯父贻赓到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1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一起搬到天津,展现在他面前的世界更加广阔了。

经过3个月的英文补习,周恩来英语进步很大。8月,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

南开学校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育作风也很民主,在当时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周恩来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正规教育。伯父在天津任职一年后返回沈阳,周恩来跟随伯母留在天津生活,一些必需的生活费用经常无法筹措。 为了保证周恩来安心上学,善良勤劳的伯母就靠编织线袋、车把套之类日常什物挣点零钱持家糊口。周恩来也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给学校刻蜡板,抄讲义,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膳食费用。

学校开设的课程,规定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周恩来的要求。于是,他一方面利用图书馆借读,一方面尽量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买书。没有钱吃饭,他就经常到校外的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

在南开求学期间,周恩来涉猎与精读了不少中外思想家的著作,并注意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进步报刊。由于勤奋刻苦的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根据他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情况,破例免除他的学杂费。 周恩来不但人品才学出众而且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十分融洽。每隔些日子,他总要到校长张伯苓家里去请教。张校长很喜欢他,留他吃饭,并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周恩来十分喜欢交朋友,在南开4年中,他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与同学们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在学会俱乐部的演剧团内,周恩来是最为活跃、多才多艺的一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