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1、原文诗句

子贡问为仁。子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原文意思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3、原文赏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 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

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完成仁的目的。

4、《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5、应用举例

张三和李四都要上山砍柴,但他们的斧头都有点钝了,张三没有理会,拿着斧头就上山了,因为他的斧头不利,砍的都是比较细的树柴……李四就不同了,他拿来磨刀石,用劲地把斧头先磨好,虽然他比张三慢了起步,但是他的准备工夫做到家了,砍柴砍得很快。到太阳下山了,张三只背了小小的一捆柴下来,但是李四,背着一大捆的柴下来……

由此可见,准备工夫做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形容做任何事情要先打好基础,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才可以有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

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成语解释:

利做动词讲,器就是工具的意思。

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善:完成。

利:使······锋利。

发音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工 欲 善 其 事,必 先 利其器。

释义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具非常重要。

拓展资料:


出自先秦的《论语七则》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同: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内容: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

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2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