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要招安呢?

如题所述

主要就是因为宋江的思想有局限性造成的。梁山上一多半的人是被迫造反的,这里面又分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死心塌地要造反,因为对朝廷已彻底失望了,其人物代表有:林冲、鲁智深、武松、花荣等。

另一部分是真正的“逼上梁山”,其造反的决心并不坚定,譬如:关胜、呼延灼、卢俊义、徐宁等。而恰好山东小吏宋江也属于这路人,始终对朝廷抱有幻想,骨子里认为人家那才是正根,归顺才是臣,否则就是贼。所以他始终策划着招安归顺,并不想一反到底。

“招安”看似违背兄弟之道,却符合社会大道,就梁山的一群所谓的“好汉”,其实各个都是不法之徒,是罪犯,如果被招安成功,相当于社会给了他们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千载难逢的洗白机会,其实是宋江大智慧的体现!

其实这不过是很情绪化、理想化的考虑问题,在当时来看,其实接不接受招安,主动权并不在宋江以及水泊梁山手中,不少官府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压力,就是在他们内部,其实也是小山头林立,彼此互不服气。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出身颇为复杂,阶级成分也有很大问题:有江湖人气颇高的宋江;有“不遇明主,屈臣小人之下”的林冲;有地主卢俊义和富户柴进;有具反抗精神的农民李逵;有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鲁智深和武松;也有被迫拉上山的秦明。 

在梁山好汉中占多数的是农民。他们有如下特征:身处封建社会最底层,受地主阶级和官府的层层盘剥。沉重的苛捐徭役让他们痛不欲生,生存权时刻面临威胁,因而他们要反抗;但小农意识及传统伦理的束缚又决定了这些人不可能提出具体的反封建的纲领。 

在头领里面要么是地主,要么是官员,要么是绿林,总之有产阶级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掌握着组织的中枢权利。晁盖一帮兄弟出身农民,但他却是富农更接近地主,也就是李逵是真正的农民,可又带有一身匪气,并且对宋头领言听计从。地主或官员等地主阶级与朝廷在根本上利益是一致的。

还有一部分人本不愿意落草,是被吴用等人用计骗上梁山的,这些人一旦得知朝廷有招安的意向,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接受去促成。而真正的农民只是一些小喽罗,人虽然多但地位低、说话没有分量,只能跟着接受招安。所以说招安的结局是注定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招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6
梁山招安绝对是走对了路,为什么呢,让你们看看博弈论
梁山可以走的路只有5条
1。对朝廷做对,侥幸能活下去,苟着到死 结局死后都见不得光,死后贼配军这个称号一辈子
2。对朝廷做对,被打败,身死 ,结局死后都见不得光, 死后贼配军这个称号一辈子
3。对朝廷做对,造反成功,开国元勋。
4。招安,接受封官,苟着到死,死后是个官,光宗耀祖
5。招安,接受封官,被害死,死后是个官,光宗耀祖
实际3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的,人年长就明白了,人生就百年,真正长远考虑才是对的,最后的选择4,5两条路是对的,4,5其实是一条路,结局两种就是好死还是坏死,死后结局是一致的。实际上宋江想的是长远的路,就是死后如何定性的问题,人一生其实很短,从这一点来看,宋江其实是对的,朝廷做对你能猛 几年,如果后面没有年轻的能人来,又都没有后代,结局是被剿灭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宋江在梁山最好的时机卖到了最好的价格,至于结局他也无法预料。我相信他已经猜到这种可能性,但仍算是较好的结局,人的打算不能只在生前,死后的事必须考虑进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