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认知觉醒》,才知道人生顶级的成长是“凭感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次在夜晚坐车前往防空阵地视察,当他检查完准备离开阵地时,助手已经为他打开车门,丘吉尔却绕到了汽车的另一边,打开另一扇车门坐了进去。

车行半路,一颗炸弹突然从天而降,在汽车附近爆炸了,差点儿把丘吉尔乘坐的车给炸翻了,如果丘吉尔从助手打开的那扇门上车,可能就丧命了。

回家后,丘吉尔的妻子问他为什么要换到另一边坐,丘吉尔答道:“当我就要上车时,有个声音对我说‘停下’,叫我从另一扇车门坐进去,于是我就照办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感慨丘吉尔命大的同时,也很好奇为什么他可以凭直觉逃过一难。

直到我最近读到周岭的这本《认知觉醒》,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对大脑的控制能力也很弱。

在危急时刻,我们做决策时,往往调动的是本能,“凭感觉”其实就是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我们的身体里藏有一个高级的系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人的认知能力需要从零开始积累,而潜意识却一直存在,它是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善于利用潜意识,有了它的助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方法——凭感觉学习。

他自创了一个读书方法——“ 熔断不读书法 ”。

所谓“熔断不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这就是高手的学习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文中的触动来自感性,而提问则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人生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很可惜的是,芸芸众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心思地分析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反复权衡利弊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动力枯竭。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告诉我们: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

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洪 兰教授的建议我们在面临选择时:“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

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我们每个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理性思维开始权衡各种利弊,不愿承认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梦想,而感性力量却始终在帮我们守护和珍藏那些理想。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才是人生最顶级的成长方式。

成长和读书一样,是有3个区域的,舒适区是我们喜欢的,是天性的选择;拉伸区是能触动我们的,是感性的选择;困难区是我们想要的,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