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师读的书推荐目录

如题所述

01 《林毅夫讲习录》作者:林毅夫

“学问之道,讲其所未明,习其所未熟。”

“林毅夫讲习录”是林毅夫与学生的研习对话交流实录,生动地记录了林毅夫教授效仿古代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共同探讨学问之道的全过程。目前已出版的有《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园丁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研习交流实录》。

本丛书对当今百年变局下社会各界清晰认识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现在的处境以及掌握未来的机遇、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各种挑战将大有助益,对于所有从事经济学研究、致力于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青年师生也将有很大启发。

02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作者:祝总斌

“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经典著作。”

本书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名著,作者对于“宰相”制度的起源、功能,及其与皇权的关系,做出了细致而经典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权威之作。

作者祝总斌教授多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领域的名家,本书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出版,至今已近三十年,但至今在教学研究领域仍被视为必备参考。

03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谋略(两晋-五代)》作者:殷啸虎

“领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髓,篇幅短小精悍,穿插前朝后宫历史事件,读来妙趣横生。”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实,通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谋略(两晋-五代)》围绕《资治通鉴》中两晋至五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展开论述,让读者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领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了解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道理。

04 《艺术史导论》

作者:[德] 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海因里希·迪利(Heinrich Dilly)

沃尔夫冈·肯普(Wolfgang Kemp)等

贺涛 译

“艺术史学习与研究常备手册。”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

它既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里。

05 《苏格拉底之道——向史上最伟大的导师学习》

作者:[美] 罗纳德·格罗斯 李思凡 译

“和苏格拉底进行一场智慧的对话。”

苏格拉底被称为哲学之父。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的导师,如果能用他的思想方法来指导你的事业、你的教育以及你的生活,你将会获得多大的成就?

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掌握苏格拉底思想方法的关键:了解你自己,学会正确提问,自己思考,敢于反常规,与朋友切磋,讲真话,提升灵魂。掌握了这些关键点,也就是掌握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在同学、同事和朋友间开展苏格拉底式的谈话,就可以改进你的生活、工作和教育,就能在你身上找到苏格拉底的精神。

06 《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作者:[英] 弗兰克·富里迪 徐_ 李思凡 译

“在今天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将我们从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中拯救出来。”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

本书思深旨远,文笔流畅,既充满历史感,又极具现实关切,有助于我们深思阅读的力量和探索阅读的艺术。

07 《西方博物学文化》作者:刘华杰

“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入门之书。”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

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这种新的定位中,博物学的价值、意义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学来评定。博物学历史悠久,经受了持久检验,适应于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

博物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将有助于使人成为人,时刻体认自己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的限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态度和情感上进而在理智上和操作层面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协同演化。

08 《舆论》作者:[美] 沃尔特·李普曼  常江、肖寒 译

“传播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此版本译文准确、可读性强。同时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理解。

该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09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译本第二版) 》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冯钢 译

“一本了解个体为何及如何在他人、社会中进行表演的佳作。”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

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用诸如印象管理、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种种舞台表演行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这不失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10 《科学革命的结构(新译精装版)》

作者:[美] 托马斯·库恩  [加]伊恩·哈金 导读,张卜天 译

“科学改变了世界,而这本书改变了科学。”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

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