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包容心,很难信任他人,是心理原因还是性格问题?

如题所述

01 缺乏包容心的表现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不能忍受他人的缺点,一旦发现便会立刻回避,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除非有明确利益,否则通常会内心回避交往。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指责和嫌弃对方,对伴侣有许多不满,并因此感到不顺心。在关系中,只能扮演被包容的角色,却无法包容他人。当遇到同样缺乏包容的人时,容易产生冲突。容易发现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并因此厌恶他们;言辞刻薄,心胸狭窄,有时容易嫉妒他人;孤芳自赏,不合群,孤僻,难以融入人群,很难与人坦诚交流。这些特征可能都是由于一个原因引起的:缺乏包容力。
02 包容的定义
包容心是指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相异的想法,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包容有两个特征:共存和允许不喜欢的事物存在。对我们持有敌意的事物,也可以说我们对他们持有敌意。因此,没有敌意的人会有更强的包容心,可以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存在。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强烈的敌意或持有非黑即白的思维,那么很难对他人有包容心。
03 缺乏包容力的原因
缺乏包容力的人可能心理发展程度停留在以下水平:1.无法对自己包容。无法包容他人的本质是无法包容自己。早年生长过程中,过于严苛的环境使孩子内心缺乏温柔宽容的养育者形象,在错误和缺点上没有被宽容过。这样的人长大后,必定无法与缺点共存。因此,无法对自己包容的人本身敌意很重,对外表现为对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人的敌意,在亲密关系中更为常见。准确地说,缺乏包容力的人本身对自己缺乏足够充分的认同,他们的认同是有条件的、防御性的认同,如拼命维护自己的价值体系,维护自己所谓的优点。2.弱者思维。每个人都是由孩子长大的,早年与养育者的关系中,孩子处于弱势。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是心理上从弱者小孩走向强者大人的过程。很多人没有这种成长的顿悟,依然停留在“小孩思维”的阶段,依靠别人负责、判断、承担。对于成人来说,自我选择、自我承担、自我负责才是最重要的,成人还需要再发展一步:意识到我们与对方的关系不再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对方跟你一样,并非完人,我们就能发展出包容力。3.处在证明自己的误区里。人之所以不愿意自我负责、承担,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还停留在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阶段。渴望被完美他人肯定,从而证明自己是完美的,可以被接纳的,是好的,不是坏的,不是有问题的。这世界上没有不好的人,只有千差万别的人,求同存异的共处模式,根本不存在太多你好、我不好、你对我不对的对立。不再盯着自己的缺点,也就不会觉得别人的缺点碍眼。
04 容易被别人的缺点伤害
容易被别人的缺点伤害的人,本质上与别人之间缺乏界限,缺乏区分“你的”和“我的”的能力。没有自我过滤过程,人就会直接被外界左右,成长需要长出这个自我过滤过程。
05 如何发展出包容心?
1.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对自己了解不够的人,很容易活在某种想象的世界里。了解自己的最快方式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包容的人容易根据自己的标准排斥别人,因此只能与少数人交往。建议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先不要去评判他们,排斥他们。深入了解每个人,你会发现他们并非像你想象中的那么讨厌,当然也并非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2.过多的评判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缺乏包容力的人很容易评判别人,而评判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凸显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适应是扭曲的。要增强包容力,还需检查自己的能量来源:是否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自己与别人之间是否是你好就是我坏的关系?如果这种模式很多,除非我们比对方有更强的优越感,否则我们一定不会包容他。
3.与不好的自己和解,发展出对自己的包容心。这是问题的根本,只有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所谓的糟糕的一面,才能理解和接纳别人所谓糟糕的一面。发展出一个温柔、耐心、宽容的形象,替代早年严苛的养育者的形象,学会慈悲。如果自己做不到,建议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在长期咨询关系中培养。
4.辩证地看待所谓的好坏、对错、糟糕还是不糟糕。所谓的好坏、对错、糟糕还是不糟糕,只是我们衡量事情的一个维度。当我们长大,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衡量人和事的维度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执着于单一的标准,就容易陷入到独立的思维里,出现所谓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内心能容纳的判断标准越多元,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就会更自由,视角会更广阔,容忍度也会更高。因此,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思维升级,能有效破除“我执”。最后,要从弱者思维、证明自己的思维里走出来,肯定自己,接纳自己。排斥异己,是因为我们自己孱弱。越能包容别人的人,越能接纳自己。认同别人的前提一定是更能肯定自己。每一种不包容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无能的无力。看到这一点,方可去改变。愿你最终长出一颗包容之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