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瘟疫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防治经验?

如题所述

瘟疫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时不时地暴发。它是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种类非常多,天花、伤寒、鼠疫、黑死病等,是我们熟知的瘟疫。瘟疫的传播性强度不一,危害性大,令人猝不及防,大家不免谈疫色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疫灾的记载。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于“疾年”的记载,表达出当时人对瘟疫的初步认识。秦汉以来,有关于瘟疫的记载较为丰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的瘟疫有很好的帮助。总体上看,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汉代发生的瘟疫明确记载的有42次,主要发生在三类地区:一是南方和东部等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二是人口众多的京师洛阳,三是行军打仗中。东汉时,南方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疫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荆州、九江、庐江、会稽诸郡;首都洛阳共有5次疫病发生,这显然与京师人口众多,疫病容易流行有关。疫灾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很紧密,数据显示,水、旱、饥荒与疫灾的关系最为紧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76年发生过疫灾,暴发频率高于先秦和秦汉时期,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其中西晋时期(265-316年)疫灾年份18个,发生频率最高。从季节来看,春季有17次,夏季30次,秋季11次,冬季15次,季节不详者9次,说明夏季是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最主要季节。


从空间范围来看,以今省为地域单位统计,疫灾范围随着时间推移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三国时期仅有4个省发生疫灾,西晋时期扩大到7个省,东晋时期又增至10个省,南北朝时期为12个省。共有17个省遭受到疫灾,这些地区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疆土。


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战争相对较多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之间的淮河流域,边疆地区的疫灾基本都与战乱有关,都城地区是疫灾的高发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有疫灾之年47个,平均8.06年发生一次,频率与秦汉时期相差不多,但远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百年尺度来看,盛唐所在的8世纪发生频率最低。从季节来看疫年,春季的有11个,夏季18个,秋季4个,冬季2个。显然,夏季是疫灾高发季节。空间分布上,隋代6次疫灾中有5次疫灾区分布在北方,南方仅有1次。


唐朝、五代时南北疫灾频率相差不大。北方疫灾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境内,南方疫灾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境内。



宋代据统计有疫灾49次,其中北宋13次,南宋36次。从时段上看,公元1163-1279年间,有疫灾29次,是疫灾最为频繁的时期,特别是1164-1223年间,有27次,频率高达0.45次/年,接近两年一次。从季节、月份来分析,夏季是宋代疫灾的高发季节,其次是春季,而3、4、5三个月是疫灾的高发月份。


从空间来看主要分布在今浙江、河南、江苏、安徽、湖南、四川、江西、陕西、甘肃、河北。而浙江以28次疫灾占据总次数的58%,是最大的重灾区。从城市来看,北宋首都开封有6次,南宋临安有16次,共22次疫灾,占据宋代疫灾总次数的45%,说明首都的疫灾问题非常严重。


蒙元时期(1226-1368年)疫灾至少有64次,平均0.451次/年,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时期达到疫灾的高峰。从季节来看,春夏时期的疫灾要远多于秋冬两季。从空间来看,在元政府统一中国后,南北方的疫灾次数相差不大,南方略多于北方,但北方在元代后期的次数要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从当时的行省范围来看,河南行省与中书省最多,其次是江浙行省与湖广行省。元代疫灾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蒙古军队与西夏战争、与南宋战争期间都曾有严重的疫灾。元朝军队攻打越南、缅甸以及日本时,也曾遇到疫灾的困扰。


明代据统计有瘟疫187次,119个灾年,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1601-1644年间,高达47次,约1.07次/年,是最严重的阶段。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从疫灾发生范围来看,当时的十五省,除广东未见有记载外,其余地区都有发生。以今天的政区来看,浙江、山西、北京、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市发生频繁,其余省市区频率较低。总体来看,南方疫灾比北方频繁,也更严重。


根据《清史稿》统计清代有瘟疫207次,频率为0.77次/年。同治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其次是雍正朝,次数最少的是光绪朝。《清史稿》对疫灾的记录很不充分,只能大致反映全国瘟疫的趋势。龚胜生曾统计清代湖北地区的疫灾有73个年份,而《清史稿》对此记载就不多。


瘟疫主要暴发在夏季,春、秋两季的次数略少一些。从月份来看,3至8月是疫灾高发月份,特别是5、6月最多,10、11、12月极少,仅有零星发生。浙江、山东、湖北、河北、江苏是疫灾的重灾区,甘肃、安徽、陕西、山西等省疫灾要少很多,其余各省市区疫灾更少。


从中国历史上瘟疫的时空分布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暴发时间一般较长,短暂几个月,长则数年。这对疫区的民众来说杀伤力大,死亡率较高。如果是在王朝的后期大规模暴发,容易动摇政府的统治。东汉、明代的末年都是瘟疫流行。清末也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瘟疫,特别是东三省的鼠疫,对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是重大打击。


二、范围较广,每次疫灾可能涉及多省,每个时期涉及多地。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重灾区,都城是重灾地,这与人口密集有很大关系。


三、从季节来看,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我们不能期望瘟疫在天气转暖后自然消失。


在与瘟疫长期斗争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一是通过祈福、求神实施禳灾,二是政府积极指导救治。历代政府一方面派遣使者、太医等到疫区调查,治疗,送药,另一方面会组织患者隔离。唐政府曾屡次命令地方各州誊抄药方、方剂,控制疫病传播,抵制巫医误诊,玄宗时下令抄写南朝时期陶弘景撰写的《神农百草经》,不久又组织编撰颁布《广济方》。可以看出中医应对瘟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瘟疫传染性强,及时处理尸体也是阻止瘟疫蔓延的必要措施,历代政府和慈善组织、个人都有出资掩埋尸体的措施。

实际上,很多瘟疫的消亡我们并不清楚原因。2003年的SARS病毒当时究竟是如何消失,我们其实长时期也不清楚。中外历史上,瘟疫横行曾多次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以避免,成为大自然与人类相处的方式之一,人类虽然不欢迎它们,但要有接受它们的心态。


大灾大难时,肯定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失,瘟疫首先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其次会带来大量的次生灾害,短期内肯定会带来经济的衰落,但多难兴邦,一般都会走出来,迎来下一阶段的繁荣,社会还会焕发新机。黑死病在第一次大流行时持续了7年(1347-1353),欧洲有1/3以上的人死亡,但却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开始了身体解剖和思想的启蒙,诞生了欧洲文艺复兴。瘟疫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瘟疫暴发,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会折射世间万象,特殊时期,也更考验人性,出现各种平时无法想到的状况。对于处于困境时期的人类来说,如何生存下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防护物资紧缺,生活、生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提醒我们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互相支持,尽量节省物资,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要随意浪费!


我们所烦恼的事,可能有九成都不会发生,但未雨绸缪,还是非常必要的。大家利用身边的条件多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病毒早晚都会消失,不要过于惊慌,实际上,恐慌用来对付病毒这样看不见的敌人是没有用的。大家熬过这次疫情,各国经济会逐步恢复,当然,有些国家恢复得快,有些稍微慢一些。很多产业布局、组织形式,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次疫情会发生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3
中历史上的瘟疫一般都是在人口很多、流动量大的地区,一般发生在雨水多或者是人口迁徙,流动比较密集的时候。防治经验就是隔离,用火烧毁感染瘟疫而死的尸体,往井里面投放药材。
第2个回答  2021-01-03
国史有文字记载的瘟疫,比如:东汉鼠疫、金末瘟疫、明末鼠疫、清末鼠疫等。防治的经验就是“牺牲奉献、科学理性”。
第3个回答  2021-01-07
大多数都发生在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流动比较大,所以很容易把一些病毒带来,为了防止这种病毒,通常朝廷会对得了这种病毒的人进行隔离,以防他传染给别人。
第4个回答  2021-01-30
一般都会发生在炎热的夏天。防治的经验就是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来缓解病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