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功能与形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当推出一项改革时,会遇到不同的态度,有的支持,有的无所谓,有的非常不满并伴有强烈的情绪成分。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当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不一致时,情感成分具有决定作用。

每个人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什么作用呢?态度的功能有4个方面:

1,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一个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他的态度越积极;一个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比如在变革中,当新的办法触动了不同人的价值需要时,就形成了不同的态度。

2,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减少消极情绪。比如有人担心变革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责任、压力,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这是自我防御的作用。

3,价值表现功能。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比如不同的人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价值和降低到最少的损失,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4,认知功能。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每个人以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变革,每个人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既然做出变革的决定,就要坚持下去,怎么才能形成新的态度呢?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在出台改革方案时,由于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且领导决定的,因此他们会首先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在执行新的办法期间,要尊重对方,让对方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从内心认同。如果带来问题,随时调整,以有利于推进工作目标为主。

3,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坚持执行的过程中,只要有利于大局,就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形成习惯,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成分。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