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记的小说 里面有一个字猴

如题所述

孙悟空长的什么样子?
孙悟空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电影有电影的表现手法,电视有电视的表现手法,戏曲有戏曲的表现手法,差异是比较大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也是众各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一般都认为孙悟空应该是个很帅气、很机灵、很好看的猴子。那么,小说《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二:
1. 身高
《西游记》第二回: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什么上下?”魔王目测孙悟空的身高:不满四尺。四尺,即1.33米,因此,孙悟空的个头很矮、很小,还不到一米三。身高只在一米三的人,的确算矮。就连唐僧也说“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又说“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都说明孙悟空是矮小型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孙悟空不至于这这么矮吧,那个魔王身材高大,要是他看错了呢?没有看错。又见第二十一回:那怪仔细观看,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赢瘦,不满四尺。笑道:“可怜!可怜!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这个地方的“不满四尺”,是《西游记》作者说的。可见,悟空身高不到一米三是实。孙悟空的整体形象为:矮、小、瘦三个特征。
2. 走路姿势
第一回,孙悟空拜菩提祖师学艺,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注意:孙悟空走路的姿势是“拐呀拐” 的走。腿脚好象有问题。
第十四回,唐僧救孙悟空出来时,孙悟空没有衣服穿。“却说那孙行者请三藏上马,他在前边,背着行李,赤条条,拐步而行。” “拐呀拐” 的走、“拐步”而行。很显然,这些都说明老孙的双腿不是直立的,要么是“o形腿”,要么是“x形腿”。究竟是哪一种呢?看第三十五回:孙悟空把银角大王装在葫芦里后,要赶回去救师父,又往莲花洞口而来。“那山上都是些洼踏不平之路,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摇的那葫芦里漷漷索索,响声不绝。”很清楚:老孙是个“o形腿”。这“圈盘腿”是有标准释义的,即:向外弯曲的畸形腿。走路时双膝外拐,双脚呈八字步,又叫“罗圈腿”。
3. 脸型
第二回,学艺时。原文: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孤拐,指脚踝骨。或脸颧骨。转折起伏很大,特征非常突出。孙悟空面容赢瘦,脸上无肉,颧骨高突,尖嘴缩腮。所以是一张典型的瓜子脸。标准的猴子模样。
《西游记》中多次提到孙悟空是个“雷公脸”。可大家谁也没见到过雷公究竟长的什么样子,所以,就只能这样理解比较恰当:在天庭充当雷公一职的神仙们,多数是由“猴子精”担任的。作者在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时,比较有意思,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他把做妖怪时的孙悟空描写成“美”猴王,又把归正后的孙悟空写成了“丑”和尚。
同是孙悟空一个人,为何又美又丑呢?分析原因,估计有三:
1. 做妖怪时,是从猴的角度看的,为美。归正之后,是从人的角度看的,为丑。
2. 很重要的是穿着打扮!做妖怪时,勒索了龙王的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凤翅紫金冠,穿起来当然就漂亮。而做和尚时没衣服穿,打死猛虎,割下皮来,围在腰间。肯定没有名牌的黄金甲好看。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某人腰里裹张兽皮,那肯定是件很恐怖的事!
3. 更重要的是,归正后,相貌受到严重摧残:首先,孙悟空被刮了个光头。大家可以试想,一只被剃成秃顶光的猴子,还能好看吗?再者,那个紧箍咒十分厉害,书中多处讲明,只要唐僧念动咒语,悟空就疼地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脑袋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紧箍咒可以把脑袋勒成葫芦形,并且继续念下去,把脑浆都能勒出来!可知孙悟空的头骨变形该有多严重!
所以呢,孙悟空的相貌原本还是个正常的猴像,但自从归正之后,就变丑了。后面描写孙悟空容貌丑陋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西游记》第十六回,唐僧、悟空师徒两人到观音院借宿时,遇到一个和尚: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什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什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
“孙悟空”的姓名浅谈
“孙悟空”的姓名,是他的师父菩提祖师为他取的。见《西游记》第一回: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确切的说,“孙悟空”的名字是吴承恩取的。当然,这个前提条件是:假设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究竟是不是,暂不做考证,反正是写这部小说的作者取的名字。
这样说也不够准确。因为早在吴承恩出生之前,早在小说《西游记》问世以前,就已经有了猴子精或猴行者叫“孙悟空”的相关故事了。很显然,“孙悟空”的名字,只会是更早的人取的。也有人说,“孙悟空”三个字,是取的古代高僧“释悟空”的名字,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但是,作者在写小说《西游记》的时候,对民间传说中的“孙悟空”,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再塑造,给出了更新的诠释,使之有别于作者时代之前的“孙悟空”了。因此,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已不再是早期传说中的孙悟空。而是小说赋予了他新含义的“孙悟空”,所以,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小说《西游记》。
在小说中,作者对“孙悟空”的名字,给出了最新的解释:
因为他是个猴子,像个猢狲,就取他的“像”为姓。(另外一说,“猢狲”的音,通“胡僧”。)他长的像个“猢狲”,所以就想让他姓“胡”。猢狲两个字,去掉兽旁,就是:“胡孙”。 “胡”字,乃是个“古月”。古,就是“老”的意思。月,就是“阴”的意思。老阴,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已经不能化育了。所以,姓胡不如姓孙。
“孙”字,乃是个“子系”。 子,就是“男”的意思。系,就是“婴细”的意思。子系,正合婴儿之本论。修行、修仙和世俗是相反的,世俗的规律是越来越成熟,修行的目的,则是反转回去,越来越像婴儿。所以,就叫他姓孙,不姓胡。
有了姓,又按辈分用了个“悟”字,这个字就不多解释了,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悟”决不等同于“学”,甚至是相反的。学,是跟别人学,是向“外部”索取;而悟,则是靠自己领悟,是在“内部”修行。
最后的一个“空”字,书上没有具体多讲,只有“打破顽空须悟空”一句。从此,猴王就叫“孙悟空”了。这是名字的来历,是小说作者在第一回中专门给出的解释。那么,这个名字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作者在《西游记》的“中部”有交代。
当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两个猴王一起打到西天时,那如来正在和诸弟子们讲经说法,如来刚好讲到这里: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这段话中,“色”、“空”两个字绕来绕去的。大意是说,孙悟空即是孙悟空,非孙悟空(妖怪)为孙悟空。在吴语方言中,孙sen, 色seh,读音相近。几百年前的古方言就更接近了。“孙悟空”,亦“色悟空”。 “孙悟空”三个字的意思,应该解释为“色悟空”比较恰当。“色”,指可见的、有形的,科学上的说法叫“唯物”的。他恰恰和“空”是一组反义词。“色”与“空”,才是有紧密联系的,而“孙”与“空”,其实没啥联系。
作者用同音的“孙悟空”三个字,来暗喻“由色悟空”的意境。从开始的“剪六贼”说起,《西游记》的上半场,一直讲的都是“多心”的故事。“多心”必须都要一步一步的去掉,终有一天会成“二心”。“二心”的故事恰好安排在《西游记》的正中间。“二心”的危害极大,但他实在是成功途中的必经之路,是进步的表现。当“二心”去除之后,就只剩下“一心”了。《西游记》的下半场,讲的是“一心”的故事。“一心”当然更是进步的表现。但依然仍要去除掉。当“一心” 去除之后,便是“无心”了。无心之境,功自成也。
历程:多心、二心、一心、无心。分别对应:初、中、末、果。
修行,和学知识恰恰是相反的。学知识是“取”,方向是“获得”,越学越多,最后“学富五车”。而修行是“舍”,方向是“抛弃”,越修越少,最后“空无一物”。 “孙悟空”三个字,作者赋予他的意义是“由色悟空”、“从有到无”的修行历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