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江不杀高俅?历史上高俅结局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为什么宋江不杀高俅?历史上高俅结局是怎样的

  为什么宋江不杀高俅

  宋江第三次大败高俅之后,梁山众多好汉活捉了高俅,当时梁山众人都想杀掉高俅这个奸臣。可是宋江却在高俅答应招安梁山之后,放走了高俅。那么,宋江为什么不杀死高俅呢?

  宋江拦不住杀高俅的林冲

  其实,不是宋江不杀高俅,是宋江不敢杀、不能杀也不想杀高俅。

  首先,高俅是朝廷太尉,虽然为人贪婪,阴狠残忍,但是他将徽宗哄的非常好,深受徽宗的宠爱。宋江如果杀掉高俅,势必会引起徽宗的怒火,虽然当时的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败,但是真正下决心灭一个土匪组织,还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宋江不能杀高俅。

  其次,宋江当上梁山一把手之后,就想着能够得到朝廷的招安,然后自己带领着兄弟们过上安定的生活。高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同时也是总管朝廷军事,身居高位的太尉,他是有能力决定梁山的招安的。如果杀了高俅,那么招安的事情就黄了一半了,所以宋江在请求招安失败之后,决定主动出击,活捉高俅,逼迫高俅同意招安。为了招安大计,宋江不能杀高俅。

  最后,宋江和高俅并没有深仇大恨,林冲和高俅有杀妻之仇,其他的梁山众多官场出身的人,或多或少和高俅有点小仇恨。可是宋江和高俅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宋江当初只是一个小吏,被朝廷通缉也是因为自己失手杀人了,江州差点被斩首也是因为被小人所害,和高俅没有半点关系。另外,宋江如果成功被招安,高俅很可能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为了自己的前途,宋江是不想杀高俅的。

  这就是宋江不杀高俅的原因。

  劫法场救宋江过程如何

  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这段故事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回。宋江要被处斩是因为他怒杀阎婆惜而发配江州,之后喝醉酒在浔阳楼上写下了反诗,被人发现并抓住判了死罪,打入了死牢。

  劫法场救宋江剧照

  而当时,戴宗帮宋江给梁山送信,吴用等人准备伪造成蔡京的书信来救宋江,但因为失误上面留了纰漏,导致戴宗送到时被官府发现问题也打入了死牢,准备和宋江一同处斩。而吴用等到发现问题时,知道自己害了他们,于是就与晁盖商议,梁山好汉准备前去劫法场救宋江二人。

  当天,梁山好汉已经化装进了江州城。行刑前,他们伪装的一伙乞丐、一伙卖艺的和一伙客商都不停地挤进去看热闹,于是和士兵们推搡争吵起来。而午时三刻一到正要砍头时,旁边的茶楼上,李逵跳了下来,直接砍死了刽子手等人。此时,前面三伙人也都拿出武器砍杀了起来,救了宋江和戴宗。原来这些都是梁山好汉,共来了十七个头领和百来个喽。

  李逵开头,一帮人背着宋江就走了。因为有一条大江阻路,众人只能先到旁边的白龙庙里。恰巧张顺、张横、李俊等人正在江上,看到宋江就前来相见,双方共二十九人。之后,众人又都杀回江州城,打得官兵只能关上城门,这样宋江等人才离开。

  如果没有梁山劫法场救宋江,宋江必死无疑,梁山之后的命运非常堪忧,也不可能会那么壮大,有一百零八将之多。而且白龙庙聚义的这些人,都可以说是后来梁山的老班底、重要人物。

  高俅结局

  在《宋史》的记载之中并没有关于高俅的传记,而且在一些与他有关的人中之也没有关于他的生平记录。因此,对于他的结局,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他是正常地死去,而不是死于谋杀之类。

  高俅图片

  生活于南宋时期的王明清曾经就在他的《挥尘后录》之中提到,“在靖康出年的时候,高俅就向当时的皇帝提出辞官,带领着一些随从隐归山林”。最后在山岭之中,安稳死去。

  而在蔡东藩的《宋史演义》里面,对于高俅的结局也是一笔到过,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提到在一千一百二十五年东京被金兵首次进攻的时候,形势危急,徽宗急于逃难。就是在那个时候,高俅跟随着徽宗一起逃走。在之后就没有人见过他。还有就是关于高俅是死于靖康年间的说法。在这个说法之中是说高俅和人一同造反,但是战况失败,他自己也被杀死。

  不过在民间还有着关于高俅是被冤杀的说法。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高俅由于擅长于蹴鞠而被当时的皇帝徽宗看中,于是被封了官职。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他有出息了,他的母亲就想到京城去看看金銮殿。可是他觉得他的母亲年纪大了,不适合长途跋涉,于是就说,不如自己建造一座金銮殿。没想到,就这样的一句话,就使得他触犯天威。最后被杀死了。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几种关于高俅结局的说法,不过,我觉得比起后面的几种说法,第一种更有说服力。

  水浒传高俅

  高俅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坏角色,他是宋朝晚期的重要臣子,也是致使宋朝灭亡的大奸臣。《水浒传》高俅与历史中的他虽然有些出入,但是却也有相同之处,那么《水浒传》高俅到底是怎样的呢?

  《水浒传》高俅剧照

  在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也被人称作“高衙内”,高俅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坏角色。他不仅为人谄媚,做事也是心狠手辣。《水浒传》高俅的出身是一个书童,因为是做一个著名文人的书童,耳濡目染之下,高俅写得一手漂亮字,而且他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乖顺,因此很得人喜欢。后来他因为蹴鞠踢得好,很得人缘,渐渐做到了很高的位子,最后成为了掌管八十万禁军的首领。

  《水浒传》高俅假公济私, *** ,为了一己私欲擅自用权迫害王进。王进的父亲名王升在高俅当上高官之前,很是看不惯高俅的作风和阿谀奉承的为人处事方法,因此将高俅打得鼻青脸肿。高俅当上高官之后,为了泄愤,便迫害王进,导致王进仕途不畅不说,还被百般羞辱和折磨。高俅不仅为了一己私欲使得王进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还将有才之士杨志逼得走投无路。高俅诬陷杨志,致使杨志最后被发配荒凉之地。

  虽然高俅是个滥用权力的奸臣,但是《水浒传》高俅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是高俅,杨志和王进也不会后来认识上梁山的一些好汉。

  高俅发迹

  高俅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人形象,千百年来,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却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众所周知的便是高俅迫害林冲一家,使得林冲不得不上梁山。林冲的职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总教头,那么高俅这样一个小人,是如何发迹,如何成为一个可以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作对的人的呢?

  

  《新水浒》高俅剧照

  《水浒传》开篇就写高俅,高俅原名高,是游荡在东京街头的泼皮无赖,这无赖没什么长处,擅长踢球。后来坏事做尽,被父亲告上了官府,受了刑罚,觉得在东京混不下去了,就去了柳世权那里,可是柳世权不愿意收留他,所以让高球去药商董将仕那里。但是董将仕也不愿意收留,最后几经辗转,高俅被王都太尉收留,至此高俅才算稳定下来,王都太尉对高俅是好的像是一家人一样,自此,高俅开始发迹,开始平步青云。最后小王都太尉的小舅子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端王因为高俅会踢球而看中了高俅,又因为高俅在他面前百般的讨好和卑微,而开始重用高俅。后来端王登基后,提拔高俅为殿帅府太尉。而高俅也将自己的名字从高改成高俅,觉得身份地位变了,名字也该跟着贵气些。

  从高的发迹史中可以看出,作者要批判的不仅仅是高俅这样的小人,更是这样的小人身后的靠山,小人发迹,英雄末路,隐隐含摄了梁山好汉最后的悲惨结局,和北宋灭亡的现实。

  高俅的性格特点

  高俅作为《水浒传》中的第一大反面人物,其性格特征是很分明的,这样一个人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奸臣和小人的一个典型,与秦侩等人齐名,所以他身上应该是集中一部分人性格特点。结合高俅的发迹史,以及后面对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有以下几点:

  《水浒传》高俅剧照

  一、小人性格,见风使舵,趋炎附势。高俅原是市井无赖,后来攀上小王督太尉,开始他的官途。谁都不知道高俅在遇到端王的时候,那一脚“鸳鸯拐”是有预谋还是偶然,但是自此,高俅平步青云,成为了北宋的高太尉。

  二、“穷人”性格,自卑懦弱,不承认自己的过去。这里的穷不仅仅是指贫穷,还有思想的贫瘠。我们知道,高俅原名高,以高俅的文化水平,也只能将“”改成“俅”了,因为一个是动物的毛皮的偏旁,一个是人的偏旁,高俅改来改去改成“人”字旁,一来是觉得自己身份地位提高了,人模人样;二来是想要否认自己的过去,想要抹去自己人生的污点。更在自己发达后看不起穷人,忘记了自己曾经跟他们一样。

  三、奸臣性格,奸臣大多奸诈狡猾,心胸狭窄,高俅在《水浒传》中,不遗余力的打击梁山好汉,而且是谁得罪他,他就狠狠的报复谁,绞尽脑汁的设计陷害!而且在后来的抗金斗争中,高俅不顾家国灭亡,设计陷害忠良,为了一己私利,弃国家大义于不顾,中饱私囊,也无怪最后结局凄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