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中最欣赏的周瑜作文500字

如题所述

超过字数的倒是有一篇……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人物,他们的智慧、品德,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打动着我们,仿佛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在赤壁写出了这一名篇,然而我读着《念奴娇·赤壁怀古》,心里想着的却是他,周瑜。
史书中说周瑜“长壮有姿貌”,“吴中皆呼为周郎”。因为他姿颜俊美,当时的吴地无论老少,提起他来都是一声满是赞誉的“周郎”。——他的确当得起“周郎”的美称。他与孙策有总角之好,在孙策起兵江东时,他辞去官职,亲自带兵迎接孙策。孙策去世时,周瑜身在巴丘,更是带兵千里奔丧,帮助年未弱冠的孙权稳定政局,为孙权后来的霸业打下了奠基石。
建安十三年是关系着江东存亡的一年。曹操在荆州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江东进发。在江东的朝堂里,臣子们纷纷议论着曹军的精锐,以致刘琮毫不抵抗便投降了曹魏。此时,周瑜匆匆赶回,一开口却是完全相反的意见:“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他并未夸口。赤壁一战,曹魏的战船付之一炬,伤亡无数。“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彼岸熊熊的火光,仿佛曹军的梦魇,而此岸年轻的儒将,却只是羽扇纶巾,淡然得似乎眼前只是平静的江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战,成就了他的传说。
仅仅有战功,又怎能称之为儒将?然而史书上却还补充了一个细节:“曲有误,周郎顾。”周瑜精通音律,能够听出乐曲中最细微的错误。即使在酒醉醺然的时候,他也能准确地找到出错的乐师。他不但擅长听琴,还擅长弹琴,据说琴曲《长河吟》就是他所创。那漫天烽火,也仿佛是他指下七弦,翩然的一曲琴歌。
——然而这却是绝唱。建安十五年,赤壁之战后仅两年,周瑜便在征蜀途中,因为箭伤复发殒于巴丘。那一天,三军戴孝,护送灵柩返回吴中。孙权听闻噩耗也恸然道“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东吴扬起漫天挽幡,只为迎接他魂兮归来。他的生命只有短短三十六年,却在《三国志》中留下辉煌的篇章。孙权称帝后尚且念着他的功勋:“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无疑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那魏晋风流早已成了一笔传奇,但周瑜的形象,在小说家的笔下却成了嫉贤妒能的代名词。即使史书上说他“雅量高致”“性度恢廓”,可提起他,更多的人想到仍是“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翻开书卷,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雅量高致,姿颜俊美的周郎。他的忠心为主,他的文韬武略,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打动着我们,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9
在赤壁之战的战前阶段,周瑜是真正促成孙权决心抗曹的人。   诸葛亮受使来到柴桑,激怒孙权好胜之心。鲁肃以务实的态度分析了降而必亡的道理。但最后促使孙权下决心的,是周瑜一番力排众议的言论。这番话真是言议风发、慷慨不曲,周瑜的才气、谋略从中可见一斑:   “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先为抗曹出兵“正名”   这番话中,周瑜把曹操定位成“汉贼”,提出“为汉家除残去秽”。使得抗曹成为出师有名,以顺诛逆的军事行动。   对此,民国学者祥梦庵曾评道,周瑜之高雅处,也是周瑜与鲁肃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不说悖汉的话”。本人很赞同这种评价。观《三国志》,周瑜每在孙权面前献计建策,总以“灭曹清汉祚”为核心思想。而鲁肃所规所谋,总是从孙权集团的实际利益出发,“帝号”挂在嘴边。这不仅反映出周瑜、鲁肃两人在器局和情操上的差异,也体现出周瑜在汉室利益和江东利益之间,一直巧妙地把握其度。所以,周瑜的“赤壁战前议”,首先做到的是赋予东吴出兵在道义上保证。   ●周瑜分析了曹操必败东吴必胜的理由    当时曹军占有绝对优势,在吴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唯有周瑜计出众人、专明独断,看出曹军的可败之处。《三国演义》评书里说诸葛亮“能掐会算”,而实际上,周瑜的预见性才真正令人惊叹。战事的发展果然如同周瑜战前之议:曹军不习水战,初次遭遇便“引退江北”,而后果如周瑜所料发生疾疫。也同样如周瑜事先保证的,周瑜果然以以不足三万之兵为孙权大破曹操。   ●富于感染力演说鼓动了孙权的决心   周瑜短短一生,留下的文字议论,只有两封书信、三段议说,即“作徒备置吴疏”、“临终上疏”、“不质子议”、“赤壁战前议”、“取蜀议”。这两疏三议,不仅是周瑜一生谋略的概括,也体现出周瑜的语言艺术。周瑜精通音乐,这使得他的言辞充分感染力、鼓动力,也体现出韬勇抗威、不畏强敌的的谋略风格。智略过人的谋划,加上动人的演说方式,周瑜一生屡次说服孙权听从他的建议。   不仅如此,周瑜抗曹必胜的信心更是令人慨叹。海外华人史学家黎东方老先生在《细说三国》一书说赞叹:“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