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的由来?

峨眉派的由来?

峨眉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建佛寺始于魏晋,其中以魏晋僧肇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峨眉山的佛寺逐渐增多。到了明请时代,峨眉山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峨眉山则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一般认为,道教传入峨眉,始于三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昌盛,与佛教旗鼓相当,道教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明代,道教日趋衰败;至清代,有与佛教合流之势。
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于南宋时代。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人”。[1]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流行于四川、广东、香港、澳门一带。此拳的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考证: 峨眉武术中最重要的一支——峨眉临済气功术也产生于南宋时代。[2] 峨嵋佛教,从唐代起就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済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所谓“峨眉临済气功”,乃是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林済宗白云禅师所创立,一直在临済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済气功”。据说,白云禅师原来为道家,后转入佛门,并且对医学颇有研究。他集医、道、释、武术精华于一身,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临済气功。此气功术,迄今大约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
古代有关峨眉武术的文字记载,确实甚少。现在可以查寻到的资料,有明代炕倭名将唐顺之[3] 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此书内有诗一首,题为“峨嵋道人拳歌”。全诗共三十行,每行七言,对峨眉拳术进行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例如,诗中曰:“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四句是写峨眉道人的个人表演,他起势蹬足,石破砂飞,足见得力量之大;接着道人行走往来如穿梭,身段玲珑,翠袖翻卷,姿势十分优美。“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这四句是写道人武功精深: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自如;行动敏捷,臂肘之快如全身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这四句写道人掌握的技能很多,表演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余奇未竟”,令人怀想。接着写道人跳上蒲团,立即入静,由大动转入大静,安详自然,没有过硬的 功夫是绝对办不到的。全诗记述了峨嵋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同时也描述了峨眉拳的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
明末清初武术专家吴殳所著的《手臂录》一书,曾对峨眉枪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吴殳(1611—1695年),[4] 又名乔,号仑尘子,江苏娄江县人。少年酷爱武术,曾从朱熊占学习峨嵋枪法,从渔阳老人学习剑法,从郑华子学习马家枪法,对各种兵器都有研究。明朝灭亡,清人入关后,他不求仕途,专攻武术,并著书立传。他的《手臂录》一书,是以精确解释各种枪法而著名的。他在此书中论述峨眉枪法说:“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 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 在峨嵋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形势、戒谨、扎手、倒手、破诸器、身手法等等技法,大大丰富了 峨眉武术的理论。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1388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3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人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03
峨眉派武术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巴蜀武术的代称,因其起源于峨眉山,故名。

起源于春秋战国

在我国武术界,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而他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可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能够找到这三派起源的记载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也未能论述三派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潮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相传是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初创的,而峨眉派则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隐居峨眉山。据说有位武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记作"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赵晔是东汉文士,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通臂拳在民间长期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通臂猿猴"、"白猿通臂"等套拳,清代改为"六合通臂",现传流于成都、重庆、攀枝花等地。而今的通臂拳中,虽然还有猿猴出洞"、"猢狲撩阴"、"醉猿探臂"、"白猿献果"等动作,但已逐渐舍去猿猴特征造拳,发力时"通肩"、"通臂",于闪、展、腾、挪、拍、起伏转折中,表现胸背吞、吐、甩膀抖腕、双臂交换劈、拧腰切胯等特点,勾手的动作比例占得很少,所以它跟猴拳还有明显的差异。通臂除拳术外,还有通臂功、通臂掌、通臂连环刀、通臂连环棍、白猿奇势大小连环,以及白猿刀、双刀、花枪、双剑、单剑、短剑等练法
第3个回答  2009-01-03
峨嵋派 是郭襄创的。

当年郭襄为了寻找杨过 一直到40多岁 也没找到,心灰意冷 大彻大悟,

创造了峨嵋派。。 只收女弟子 确切的说都是女道士。

后来峨嵋里面出了个灭绝师太,挺不咋地的。。
第4个回答  2009-01-08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