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团结友爱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巴哈义古丽:11位穷“爸爸”穷“妈妈”的好女儿

巴哈义古丽全名叫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塔塔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的一名普通干部。

工作17年来,她照顾着多位贫困孤寡老人和困难户,认了11个不同民族的穷“爸爸”穷“妈妈”。此外,她还累计帮扶辖区各族贫困家庭50余户,资助数十位山区贫困妈妈、贫困学生,个人捐赠物资10万多元。

巴哈义古丽通过身体力行,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里。如今,以巴哈义古丽工作室为核心,满城路社区形成了信息员楼栋长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法律法规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者队伍,有志愿者500多人,志愿服务逐步常态化、社会化,服务范围涵盖医疗、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

2、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情注雪域高原,爱洒藏区同胞

自2015年11月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以来,作为首家参与该行动的医院,三〇二医院率先承担起藏区包虫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务、全军藏区包虫病救治“样板工程”创建任务。截至目前,已为从藏区来北京的19个批次、124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为99名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

为了发动更多医疗资源,三〇二医院还积极探索军地联合防治包虫病的新路子。牵头举办全军藏区包虫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技能培训班,积极为来自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二五三医院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杂多县人民医院等24家军地医院的业务骨干传授经验;牵头举办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外科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班,为来自藏区及部分解放军驻藏部队和武警部队的14家军地医院的业务骨干“传经送宝”,有效提升了当地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技术水平。

4、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徒行八千里,结亲百余家

44岁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近年来,他喜欢上了徒步运动,并且开始热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时间,从乌鲁木齐走到阿图什市,引起轰动。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从乌鲁木齐走到北京,沿途宣传大美新疆和民族团结一家亲。

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和精心准备,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满满地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徒步进京的梦想之旅。8月15日下午,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终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鲜红的国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祖国很强大,人民很团结,中华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团结,祖国就会更强大!”

5、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树立新疆人的品牌

2017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从事餐饮业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将一封抒发民族团结情感的信寄给了远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乡老家的母亲。阿卜杜拉用朴实的语言向远方的母亲诉说心里话,用真挚的感情发声亮剑,向家乡人民表明自己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的态度,用最温暖的字句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

从15年前带着40元钱到南昌打拼,到成长为在南昌拥有11家店面和10个摊点、管理着32名员工的商人,阿卜杜拉的成功,既是个人努力的回报,也是民族团结结出的硕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阿卜杜拉表示,他将增开更多的店铺,店员的聘用坚持一半员工为新疆老乡,另一半则为南昌本地人,一来给南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二来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在阿卜杜拉心中,餐厅已不仅是他餐饮事业的开拓地,更是民族团结的小窗口。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宗教网_2017,那些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31

(通过以下三个故事都能看出各个民族团结友爱)

1、和亲使者——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

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

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12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
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6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弟弟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爸爸又问:“那哥哥应该吃最小的,而不是你。”孔融又说:“因为我是弟弟,我要尊重哥哥,所以哥哥吃最大的。”爸爸听后,欣慰的笑了。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第3个回答  2018-01-30

汉族女婴有了温暖的家 

花里开花数牡丹,美不过民族团结花。如今小卡力比努尔已经8岁了,正上小学三年级。但谁又知道小卡力比努尔是个汉族女孩。事情追溯到8年前,那是1996年寒冷冬季的一天,居哈力的丈夫,伊犁第一火电厂汽车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吐尔逊在拉煤的路上看到一个破旧的棉襁褓,他停下车,打开包一看,却是一个不足百天的女婴,弱小的生命还尚有一丝温暖。他左右看看,除了凛冽的寒风不见一个行人,他赶忙将女婴抱进驾驶室带回家中。

吐尔逊的妻子居哈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尽管她与丈夫已生育了二男一女,但她见丈夫捡回一个女婴,却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她打开襁褓仔细查看女婴,发现可怜的女婴发着低烧,居哈力说:“这是安拉赐给的,我们一定要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将这个汉族女婴养大成人”。两口子一合计就给女婴起名为卡力比努尔(汉语的意思是心地善良)。从此,在居哈力的精心养育下,小卡力比努尔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2000年,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吐尔逊在一次车祸中被夺去了生命。

面对尚未成人的四个孩子,居哈力的眉头紧锁着,愁得夜里都睡不着觉。就在丈夫去世不久,大女儿又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真是祸不单行,这无疑给居哈力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天真可爱的女儿和昂贵的医疗费,她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身债务。这时有人劝她,你丈夫去世了,生活负担这么重,你不如把卡力比努尔交给民政局孤儿院算了。居哈力坚决地摇摇头,我就是再苦也不能让小卡力比努尔没有家。她省吃俭用,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不买一瓶擦脸油。

孩子们喝奶茶,她就喝清茶。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她的亲朋好友,厂里的职工纷纷捐款帮助她。当厂领导将一万多元捐款送到居哈力手中时,这位坚强的维吾尔族妇女流下了滚烫的热泪,抱起小卡力比努尔亲了又亲。厂里从此以后将她家定为困难补助户,每年定期给她进行困难补助。2002年在伊犁第一火电厂的帮助下,居哈力拿到了社会最低保险金。小卡力比努尔到了上学的年龄,居哈力买来新书包、新文具,将卡力比努尔送到学校去读书。

现在卡力比努尔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生活得很快乐,她健康、活泼、可爱,说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非常懂事。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小卡力比努尔正在幸福的成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24
哦吼,好问题,我也不知道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