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不能转载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2、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

3、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 “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谢之[xiè zhī] 

谢之 谢谢了 感谢对方答谢对方(在对方知道的情况下对对方的感谢或在某个事情某个状况的发生后感谢对方)。

5、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声)wai(去声):1、指包含原有的基础上,另外的东西,例如:除此之外。2、之无法接触无法到达的距离、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7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到,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8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2、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
3、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 “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谢之[xiè zhī]
谢之 谢谢了 感谢对方答谢对方(在对方知道的情况下对对方的感谢或在某个事情某个状况的发生后感谢对方)。
5、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声)wai(去声):1、指包含原有的基础上,另外的东西,例如:除此之外。2、之无法接触无法到达的距离、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第3个回答  2018-07-25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作用:
  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文,理解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
  虚词主要分为歇尾词、连接词、介词、系词、感叹词、发词、副词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8-19
1代词
2助词:的
3主谓之间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衬字,无意义
6动词,去,到,往。(肯定是最全的(/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