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筑科学有效平台,努力形成军事训练新常态,促进提升新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发言稿

如题所述

强军必须兴训,兴训贵在创新,改革重在突破。我军在长时间缺乏实战检验和国家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战争威胁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这一开拓性的伟大军事实践,才能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打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一、深刻认识训练演变客观规律,科学把握训练转变时代方位
  1、信息化训练是发展的必然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性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天然具有的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已使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机理和基本形态,具有了主导性、突变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大趋势面
前,依然沉浸于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看不清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带来的突变性甚至革命性推动作用,只会因彷徨徘徊导致战略机遇的痛失。
  2、作战需求强制牵引训练状态转换
  历史上,以昨天的作战经验指导今天的训练,曾酿成战争史上众多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训练已不再由战争“被动牵引”,而越来越多担负起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设计”和“验证”任务。面对这一跨越性的军事发展趋势,训练的作用正沿着信息化战争发展方向革命性跃升。既然已经确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既然已经看清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需要;既然已经认定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是我军训练发展的时代主题,
就应该勇于吹响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进军号,毫不犹豫、只争朝夕地把部队信息化建设探索成果集成、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切实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部队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牵引下,当前训练状态的革命性转换,既是趋势性的,又是现实的;既是强制性的,又必须是自觉的。
  3、以训练转变推动军队整体改革
  充分发挥训练的中心作用,能够实现部队战斗力较快提升,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建设成果难以直接接受战争实践检验。如何使军事训练比
较真实地“代表”战争实践,对各项建设成果行使“检验”职能,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和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紧迫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对中国特色军
事变革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的训练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检验完善作战方案、优化部队体制编制、促进武器装备研发和培育官兵战斗精神,这是打造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必须,也是部队全面建设迈向信息时代的强烈需求。
  二、核心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关键是创新信息化训练模式
  1、按战斗力生成机理创新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是指从训练实践中总结、提升,用以规范、指导训练组织实施的基本方式。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能,历来都是训练改革的不懈追求。从这一角度研
究,我们当前深化训练转变的核心,就是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而拓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发展信息化训练模式。这是科学生成信息化战斗力
的革命性创造,也是训练领域能动的深刻实践。
  2、训练模式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纵观我军训练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训练改革,都是以训练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的。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革命战争年代训练的主要特点,训练模式是“以战代训”,强调作战实践对训练的直接牵引。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战争形态根本改变
了传统战斗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训练采用不同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训练模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新训练模式的灵魂。
  3、创新训练模式的必由路径
  创新训练模式的基本途径,是按照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机理,推动我军组训体系、内容标准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训练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改革。这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实现战斗力诸要素组合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4、训练模式应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
  目前,我军已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模式雏形。这就是以联合训练为背景,依托信息网络平台,以集成训练为途径,按照单装抓精准、单元抓合成、要素抓联动、体系抓融合的方法,最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这一训练模式雏形的核心是改革训练内容,以创新联合训练体系引领诸军兵种训练内容改革,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军事行动需求、信息流向、网络体系结构和战
斗力生成规律内在要求,先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体系集成训练,后全系统全体系联合训练,实现各单元、各要素、各体系在作战效能上的有机融合。这一新的
训练模式,在我军一些军兵种部队训练中其实已具有一定基础,关键在于如何以信息主导实现体系化和模式化,如何按信息流程谋求更大体系范畴的“联合”与“融
合”。
  三、破解制约训练发展瓶颈难题,探索我军特色兴训强军之路
  1、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矛盾
 
 我军训练领域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观念滞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训考不分等深层次矛盾,与新的训练模式不相适应,严重制约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
形成。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生产关系,信息化训练模式生成的“新质”战斗力,也必然强制性地变革传统训练体系,从源头上解决训练领域的结构性矛
盾。
  2、呼唤信息化训练新观念
  坚持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战斗力标准,坚持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部队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军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战略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解决部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基于安全威胁、基于作战任务的被动训练指导,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主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全面履行使命任务的观念转变。全面拓展军事训练本质内涵,切实增强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利益拓展需求,发挥军事训练战略威慑功能,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效益。
  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以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引领深化训练转变实践,支撑持续兴起的训练新热潮。联战必须联训。聚焦联合训练这个我军战斗力生长链条最关键、也最薄弱的环节,突出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项作战要素、各种作战系统,有效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训练效益始终应是衡量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准,反对偏重“产出”而忽略成本。既应对训练改革方案充分论证和试验,又应对训练实践实施严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设和铺张浪费,杜绝演习“演戏”和各种形式主义。
  紧密跟踪世界军事领域最新进展,客观认识我军与外军训练差距。既反对闭关锁军、拒绝学习,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国和我军实际,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路子。
  2、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训练法规制度,创新优化训练机制。
  强化指导,完善训练法规制度。
  理顺职能,改革训练管理机构。
  效益优先,规范训练运行机制。
  战训一体,缩短平战转换时限。
  3、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把实战化对抗训练作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尺度。实战打赢始终是推进训练创新“根”和“魂”。
应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改革训练考核办法,建立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标准和考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
使实战化对抗训练真正成为提升训练质量和推动训练发展的强力杠杆。
  四、构建信息化训练需求环境,打磨信息化作战实战能力
  1、大力营造信息化训练大环境
  作为军事训练五大要素之一的训练环境,在机械化条件下训练中曾始终被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和信息化战场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训练环境已严重制约信息化训练的展开、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目标的实现。
  2、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机械化条件下训练,重在提高以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为主的作战能力,训练保障重点放在与之相适应的场地上。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训练重点拓展为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
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必须尽快实现由基于场地保障向基于环境构设的观念转变,科学构建信息化训练环境,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提供有
效依托,为提高信息化训练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最大限度满足未来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努力实现“仗在什么环境下打,兵就在什么环境下练”。
  3、以“三化”为基础建好硬环境
 
 当前训练仍缺少要素齐全、贴近实战的硬环境,导致部分训练与实战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以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为基础,加快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硬环境建
设,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三化”有机融合,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硬环境体系,使受训者能够全方位“进入”
逼真战场环境。
  4、以战斗精神为主线营造软环境
 
 信息时代,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奉献牺牲的价值追求,多层次道德评价模糊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多品位文化生活干扰军营文化的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冲
击训练动力。应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营造尚武精艺的浓烈氛围,激励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肩负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每
一个当代军人、每一支部队,只能奋发进取,勇敢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伟大实践,打造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国家民族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