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极必衰,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朝盛极必衰的转折点,公认的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公元763年)的一场叛乱。

安史之乱

政治方面的原因:

唐玄宗执政后期,年老昏聩、耽于享乐(很多皇帝的共同特点),朝政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几十年,特别是李林甫为宰相期间,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安排无背景的胡人为地方将领,这些地方将领(以节度使为主)逐渐拥兵自重,典型的例子就是安禄山(胡人一个)。

而真正有本领、对中央忠心耿耿的人,被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

军事方面的原因:

唐初,沿用隋朝的府兵制,置有634个府,其中有261个府兵用于保卫长安(设置在关中地区),从而保证朝廷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中央政权。

但唐玄宗于公元722年,在边境设置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以数州为一镇,不仅仅管理军事,而且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从而掌握额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全部大权。原来的地方长官刺史,成了节度使的下属。

不要认为唐玄宗李隆基脑子坏了,才设置了兵镇(节度使)制度。要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实在是因为唐朝经历了初期的发展,边疆规模越来越大了,边疆地区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才可以镇守和抵御外部。

实行节度使制度的初期,边疆的军事实力果然大为增强,大唐的整体国力也随之增强,比如灭后突厥、击败吐蕃、令回纥、渤海等国臣服,一举扭转了武则天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局面。不夸张的说,这一制度的实行,让唐朝达到了顶峰时期。

所以唐玄宗才不断的下放各种权力。但物极必反,各兵镇(节度使)的整体实力越来越大(含军事实力),中央就渐渐难以管辖了。

比如,到了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拥兵达到20万之多。而中央政权仅有兵力8万不到。安禄山不反,才怪。

导火线: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俩人互掐很久了,都想致对方于死地。虽然安禄山早有反心,但杨国忠是让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的直接导火线。

最根本的原因,四个字:土地兼并。

从北魏到唐朝前期,一直实行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就是均田制。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部分土地在耕种者死后要还给官府。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有利于农民摆脱对地主的依附,使中央政府控制的自耕农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

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

最重要的是,让大部分土地集中到中央政府的手中,从而增强了中央集权。

除了均田制,唐政府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均田制和土地兼并,是一对矛盾体,在封建农业社会,哪一个占据上风,从根本决定了那一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统治情况。

均田制为主,则中央集权强大;土地兼并严重,则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土地兼并是农业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准确说,应该是循环往复出现的现象。

唐朝中期后,为什么均田制会被破坏,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呢?

因为唐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都可以买卖。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在就允许了。

这就麻烦了,给了土地兼并以发展的机会。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大量购置土地,这个阶层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了普通农民。相当于架空了中央政府的土地所有权。

没有了土地所有权,任何一个封建政权都无法掌控全国政权。

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最终走向灭亡,根源就在于四个字:土地兼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统治者越来越腐化造成的,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人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而爆发的安史之乱。
第2个回答  2020-11-10
唐朝盛极必衰,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政府比较腐败,导致人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很多内部矛盾在增多。
第3个回答  2020-11-10
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唐朝政治腐败,而且皇帝和大臣贪于享乐
第4个回答  2020-11-10
百姓民不聊生,唐朝的基础统治发生问题,并且当时给边防节度使过多的权利,一家独大。同时朝廷 统治腐朽,社会矛盾严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