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俞同宗吗?

问题如上,我知道余和佘同宗,但是不知道余和俞是不是同宗,是或者不是都请说出典故。。。。。

  由蒙古族改姓的余姓与俞姓是同宗;汉族的余姓与俞姓不同宗。
  余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6,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7,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傈僳族、羌族、锡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俞姓来源: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源于满族、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5
姓氏起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等等原因以致难以考证。我手里有两份资料(是否准确不敢保证),证明在我国西南部余和俞是同宗同祖。

(1)都是蒙古东路元帅不花铁木儿的后人。根据姜坡俞氏的老谱,当初十兄弟分手时相约改姓为YU, 只是没有明确姓俞还是余,但对这个姓的发音是取得一致的。十兄弟在凤锦桥分手后各奔前程,秀一公投奔红巾军,遭盘问,冒河间望族改姓俞,其余兄弟不管是改姓余,还是先改金再改余,尽管各谱中记载改姓说法如何,终归最终都选择了YU姓,如此惊人的一致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为什么大家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姓了YU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老祖宗当初约好了,还起了誓的,后人唯有遵嘱行事。我们所有铁改俞、余氏谱虽然对祖源,老祖宗名字,分手地点,改姓因由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也是极其关键重要的说法是一致的,即:

1,都是蒙古人后裔,元末为避祸改姓易族。
2,大家都改姓YU(写作余或俞)
3,老祖宗身分:蒙古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
(即便有些谱里记的南平王,也说其身分是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
4,都出自元朝宰相家(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家),自称是九子十进士(十兄妹)的后人
5,老祖宗都在凤锦桥插柳为记,吟诗起誓后分手。
6,祖传誓言一致,老祖宗四十得子,癞僧指穴等说法一致,祖传认亲诗一致。
现在剩下的就是进一步确定老祖宗不花铁木儿的真实身分,光知道是燕铁木儿的叔父好像还很不够。

(2)清朝光绪年间,福州有一部地方史料——《闽都别记》,编辑了福建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七成的内容是根据福建的地方历史写成,另有三成则根据民间传说或口碑掌故而成,据此书记载汉朝时福建地区的一支俞姓远徙辽东地区,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北迁入蒙古地区的后来加入了蒙古民族,南迁入朝鲜半岛的成为朝鲜族俞氏,还有部分留在辽东的可能成为了满族俞(俞古)氏的来源。元朝宰相燕铁木儿家族据《元史》记载金代之前曾长期生活东北地区的武平路(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后人改姓为俞、余或印,其蒙古姓则为玉里伯牙吾氏,可能就和汉代福建俞姓北迁有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5
俞伯牙姓余不姓俞,钟子期姓仲不姓钟
据余氏家谱《源流总序》中记载,“余氏萃,黄帝子也,青阳郡派,封历官,食邑于唐州,受封余姓。迨至周文王祖太忠居徽州婺源县乐安乡四图鹤嘴村。…….荣生经、生纶,纶生伯牙,善鼓琴,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伯牙生冲霄。敬王壬子,冲霄任石(柘)城县尹。”此《序》为唐壬戌仲春工部侍郎余贵高请柳峰书院柳诨真所作。余贵高唐敬宗宝历丙午进士,洪州刺史,封工部侍郎。
家谱中记载:“第二十三世祖经,字志高;纶,字志远,生一子,伯牙。第二十四世祖伯牙,字信操善鼓琴,以仲子期为智音。生子一,冲霄。”与《序》相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