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学生“减负”

如题所述

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

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

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

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

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

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样使得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

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学生的书包,为何成了如此“高层级”的议题?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

刚刚过去的寒假,“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不仅是寒假,孩子们其他的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公立学校、补习机构沆瀣一气”“不报课外班就听不到完整知识点”的乱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当然,这也增加了家庭开支,有家长甚至发出“月薪3万,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感慨。

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采访时,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减负有关的“三点半”现象。孩子三点半放学,本是为了减负,不过家长却要五点半六点才下班,当中两个多小时成了“空窗期”,给孩子的福利成了家庭的压力。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网文提出,凡此种种的减负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家长既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又期盼孩子“题名金榜”;既焦虑在考试中能否出人头地,还关切是否有一技之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减负的困境:减负要真减下去,可能还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做根本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会关注给中小学生减负。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有委员说,“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确,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长的心态要更平和,学校的方法要更优化,辅导机构的组织应更有序,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有大作为。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给力,才能撑起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如何让学生减负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及其家长讲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减负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其次要加快选才制度、考试方式、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其早日与素质教育接轨,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减负的重要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第二条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减负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就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看,部分学校,一方面学历合格率低,知识欠缺,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历合格率也缺少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知识老化严重。许多教师因缺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等方面的知识,致使教材理解、处理不妥当,重点、难点把握不住,更主要的是无法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主体性和创造力,课堂效率低下,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制度化、经常化。不应拘泥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培养,不仅要健全教师知识结构,而且要实施文理通科通才培养,开展全方位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培养懂得教育理论、能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对教育问题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依靠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曾经指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耗、低效率”的教学,运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为此:  
  首先要在教材处理上下功夫。教材处理是否恰当,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只有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量体裁衣”把教材上静态的东西变成活的知识,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反之,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教法上做文章。中偶有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这种思想陈旧、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自主式,变“灌”为导,做到教为主导,学位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再次要在学法上找窍门。“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于终身受用。教师在传道的同时,还应授法,让学生有一把智慧的金钥匙,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四、精心设计作业是减负的重要保  
  当前布置家庭作业存在的弊端主要有“形式单一,内容机械重复,难以不当,只求量不求质。这些是当前学生不愿自觉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布置作业应注意:  
  首先要目标准确,有的放矢。布置作业首在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作业要达到的目标,防

止内容的机械重复、无目的性。  
  其次要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不能一视同仁,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布置“分层作业”力求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人人有事做。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喜悦,而不把作业当成负担。  
  再次要形式多样,加强活动性作业。布置作业既要“少而精”,题目形式也要灵活多变。现实情况是动脑型作业太多,动手型作业太少,学生不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应给学生多不值一些创造性、制作性、实验性的作业,发展智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从书堆里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锻炼、去实践,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减负的真正的内涵。减负不是简单的把学生的书包减轻,在校时间缩短,作业量减少,更不是把学习的标准降低,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练上科学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高质量,轻负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使其主动、活泼的发展,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2

分享教学理念,为小学生减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