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利弊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实事求是地讲,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尽管不同家庭所反映出来的利弊在程度上和内容上可能有不小差异,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少的普遍现象,或称共通之处。

一、隔代教育的几种情况

不同的家庭,隔代教育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根据其典型性,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针对以下3类情况:

1、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不住在一起,长期分居两地。

2、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不住在一起,但同城异处,能经常见面。

3、三代人住在一起,白天主要由老人照看孩子;对于上学的孩子,在学业上老人还常常参与其中。

至于其它类型的隔代教育问题,可以参照其中的相关部分酌情处理。

二、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同一宝。此话不虚!一个家庭中如果老人健在,对年轻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个福音。照顾和教育孙儿孙女,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不辞辛苦有之,乐在其中更有之。它的有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人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2、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3、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这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4、老人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

三、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孩子的父母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形成溺爱。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现象。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是非不分,有些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

2、思想观念陈旧。不少老人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少数老人因为自身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间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3、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四、孩子的父母如何“趋利避害”

上面分析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其中的有利因素尽可能放大,而将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1、不论你的工作有多忙,事情有多多,周末和节假日都应该尽量挤出时间陪陪老人,不能把孩子放在老人处就不管不顾、万事大吉了。同时,应该帮老人做一些家务事,特别是一些重体力、需要远途奔波和花费大量时间以及费脑筋(如上银行存取和交费等)的活,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更专心地帮你带孩子。

2、根据老人的知识水平,给他们买一些适合孩子学习和育儿方面的书籍,让老人平时多给孩子读读书、讲讲书中的故事、做做游戏等。这既是对孩子的教育和知识传授,同时对老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也大有帮助,这可比你跟老人家讲大道理要强得多。事实上,这无形间给老人创造了一次再学习的机会,对老人和孩子都是大有裨益的。

3、父母应当尽量抽出时间单独陪陪孩子。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玩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和行为状态,以利于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减少孩子在老人处受到的某些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增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

4、提高与孩子相处的教育成效。既然父母都很忙,那就应该珍惜与孩子的每一次相处,提高它的含金量。父母在与孩子相见之前,最好在脑子里想好动议,比如这个周末学什么?玩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针对孩子最近反映出来的一些毛病和身上存在的弱点进行合理安排。打个比方,如果你感觉孩子最近浪费现象严重,你就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与孩子相处时通过给他讲故事,教育孩子应当节约的道理;甚至可以带孩子到田间地头、工地厂矿,看看烈日下或寒风中农民伯伯和工人叔叔是如何辛勤劳作的。如果发现孩子比较娇气,吃不得一点的苦,周末就可以带孩子去公园、郊外,通过走路、爬山等,锻炼孩子的意志,改掉身上的毛病。总之,在陪伴孩子的有限时间里,应该有的放矢,既玩得高兴、学得好,还应该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忌与孩子相处时,就知道胡吃海喝、蒙头大睡。这一些,老人可能比你做得更好,也不是此时孩子最需要的。

5、有时候,在有些事情上,尽管做父母的不应当在孩子面前贬低老人或否定老人的观点和做法,但你完全可以通过更高明、更科学的理念和做法来教育孩子,让他自己去分出高低。比如,孩子不好好自己吃饭或穿衣,老人看到这情形,通常喜欢代劳;你却可以通过夸孩子、鼓励刺激孩子以及与孩子比赛等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嘛。冬天里,不少老人喜欢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你如果觉得孩子没必要穿这么多,你就可以给孩子少穿一件半件的,出门后采取快走、在条件允许下采取小跑的形式,让孩子也觉得没必要穿那么多,回过头孩子自然会去说服老人,这常常是更管用的;同时,这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腿脚、提高体质。

6、加强对孩子的知识和观念的更新。如果你觉得老人对孩子传授的某些知识和观念比较陈旧,应该多借助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正面地教育孩子,如此更显得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这比你空口说白话、讲大道理等常常要有效得多,因为孩子大都比较信服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这样做能达到以下多重目的:1)纠正孩子的认知;2)当孩子有疑问时,不盲从、不盲信,慢慢学会自己判断;3)从父母处能获得很多的新知和乐趣,这对增进亲子感情十分有利。

7、充分利用第三代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协调矛盾,搞好家庭关系。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不少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在观念和做法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由此引起冲突的也不在少数。夹在中间的父母常常显得左右为难、万般无奈。我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做孩子的工作,利用孩子的力量来说服老人,常常能收到奇效。据我所知,父母和老人两代人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培养第三代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学业负担上。老人包办的多一些,孩子的父母不甚苟同;老人担心孩子的学业太繁重,父母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的,如果确信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首先应该千方百计地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只要孩子乐意了,由他来说服爷爷奶奶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我相信,在存在隔代教育弊端的家庭中,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些问题要比我这说的复杂得多,今天我是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肯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哪位家长觉得自己家里的情况本文没有涉及或其中的方法曾试过而不管用,在看完文章后不妨留下你的困惑,看看大家能不能帮上忙。在这个问题上博雅没有太多的经验,毕竟我们家在这方面没出现过太复杂的问题。尽管在孩子三岁前也是由他姥姥和一个小阿姨照看,尽管当时也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但自从孩子三岁上幼儿园后,我和他妈就接管了对孩子的教育,在花费一些气力改掉他身上的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后,孩子始终是沿着我们早期为他制定的目标在前行,其结果目前看来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从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教育孩子纵有千头万绪、千难万难乃至千辛万苦,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千方百计来应对的;只要你肯用心、肯思考,相信办法终归是要比问题多的。我在这里所说的,只是想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启发,照此办理未必都能解决问题。每个面临这类难题的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开动脑筋想办法,也可以寻求大家的帮助,相信就鲜有迈不过的坎。

需要跟各位年轻父母着重说明的是:老人帮我们照看孩子很辛苦,我们首先应当万分感激才是。其次,如果你不认同甚至强烈反对他们的一些做法,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出于对孩子成长的负责,向老人善意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心平气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坚持自己的意见都是可取的做法;但若能采取当面不伤老人心、不拂老人意,背后曲线救国的变通做法也一样达到目的的,则更显得你高明。我在这里阐述的观点和一些应对策略主要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大家可千万别误会成是用来对付老人的“缺德点子”哦!
时下一些年轻家长或因自己工作忙,或因怕费神,图省事,将孩子的生活、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由于赋闲在家,难耐寂寞,也乐于代劳。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专家称为“隔代教育”。祖辈因为年龄较大,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父母所具备的经验及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虽然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也为老人晚年生活带来乐趣,但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

其一是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由于“隔代亲”的缘故,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父母更甚。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想要什么东西,不论是否合理,老人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有什么缺点,老人也因心痛孩子,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在这种由老人搭建的“温室”里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将形成任性脆弱。缺乏独立性、生活意志薄弱的弱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其二是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与年轻父母相比,老人一般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观念上仍延袭陈旧的老一套,因此,“隔代教育”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死板。接受新知识慢,反应也不灵敏。年轻父母,因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接受的知识信息多,他们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容纳性强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成才。

三是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祖辈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易表现为:脾气急燥。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之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自卑厌学。考试紧张。人际交往恐惧。出走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正确矫治,心理素质不过硬,不但不成才,甚至难成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