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谈谈诗词的渊源

如题所述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格律诗兴起:
  据《诗词格律集成》
  格律诗分萌芽期和定型期
  1.萌芽期
  形成:东汉末至两晋、刘宋(南朝)
  尝试和过渡:南朝齐梁之际 沈约《四省谱》 谢脁的对仗句也比较有名,开创了齐梁体(也称永明体) 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
  2.定型期
  前期:贞观时期,李世民和其宫廷诗人据梁陈宫体诗所填写。
  王勃的叔祖父王绩开创了五言律诗。
  中期:上官仪,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称“上官体”,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兴盛:武则天酷爱诗文
  初唐四杰
  七律完成与杜甫时期

  词: 又称乐府、近体乐府、乐章歌曲、琴趣
  本是和乐而填
  元稹 “由乐定词非选词配乐”

  起源:词源于隋 民间相传的《向传》、《构柳枝》
  发展:唐
  兴盛:宋

  **********************************************************************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百度词条诗歌http://baike.baidu.com/view/656.htm

  **********************************************************************
  诗的演变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人们的口头创作,到极盛时期的唐朝,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诗的体裁随时代而发展,演变,由简单到繁杂,由一体而至于多体,由比较自由而变为讲求格律。至唐代而集大成,各体皆备,无调不有,风格众多,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以后就只有风格的变化,而体裁则几尽于唐。这里只简单介绍几种诗歌的体裁,从中可把握诗歌的发展脉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民歌部分《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成为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兼用杂言。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开创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风格,并形成了新的诗歌形式"骚体"。

  汉乐府民歌:汉音乐机关搜集的民歌,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上它的叙事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

  古诗十九首:始见于萧统《文选》,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诗歌内容较为复杂,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但艺术成就较高,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汉魏诗:指建安、正始时期的诗,它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气格超迈,风格慷慨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汉魏诗重气韵,虽不讲声病,而音节自然,它除了限于五言和双句必须押韵外,没有别的限制。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多为情歌,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内容丰富,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其中南朝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齐梁诗:其特点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以及"二句一联,四句一绝"的格式。自永明迄唐初,作品大多均属这种齐梁体。齐梁诗虽然回忌声病,崇尚俪偶,但全篇不限句数,押韵不拘平仄,上、下句不相对称,上、下联不相粘连,不象律诗有严格的形式。
  http://hi.baidu.com/qingliugan/blog/item/16deacaf0a43a3cc7dd92ae2.html

  *************************************************************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56.htm

  另外声明一下:以上三点只是词牌常见来源,并非全部
  有些一些是在原词牌上加字或减字 《减字木兰花》 《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都是源自《木兰花令》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第一、第三句各减三字,成为四七、四七句法。韵法则从上下片同用一韵改为上下片各用二韵
  《偷生木兰花》只在上下片第三句中偷减了三个字,每片成为七七四七句法,韵同《木兰花令》

  减字木兰花是宋代最时兴的词调,简称“减兰”。柳永集中,减兰与玉楼春同属仙吕调。张孝祥《于湖词》中,减兰亦属仙吕调。《金奁集》中,韦庄的木兰花属林钟商调,张先集中,减兰和木兰花都属于林钟商,而偷声木兰花则属于仙吕调。由此可知,木兰花被偷声减字之后,曲子的宫调也变了。由此更可知,减字偷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木兰花慢》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297839.html?si=2

参考资料:《诗词格律集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08-12-27
源于生活,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