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他所写的一些诗篇,也经常被当时的一些乐工拿去制作成歌曲,王之涣在唐朝时期曾经名动一时,经常与高适和王昌龄等人一起作诗吟唱。

王之涣非常善于描写一写关于塞边凤光的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黄雀楼》和《凉州词》等诗篇为人们广为传颂。

在王之涣早年的时候, 他的家从并州搬迁到了绛州,曾经担任过冀州衡水的主簿,并且去了衡水县令的三女儿为妻。

因为当时王之涣被一些小人所诽谤,所以辞去官位回到家乡隐居,后来复出以后担任了文安的县尉,公元742年二月二十四日,因为生病,王之涣在自己的府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扩展资料:

王之涣来文安上任之后,经常到各地微服私访,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一年春天,他来到了长堤旁的荷花塘边,只见这里风景优美,绿水悠悠,长堤垂柳,很喜欢这个地方,作了好几首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王之涣来荷花塘,不知怎么被丁清知道了,他非常高兴,特意打扮了一番,来拜见王之涣。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了一个风流儒雅之士,站在岸边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中得知,这人就是王之涣。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王之涣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小伙子,他眨眨眼想了想说,小伙子,你认错人了吧。

没有,丁清咧开嘴笑了,丁清又打了一躬,说:我叫丁清,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苏家桥,一心想请大人到寒舍作客,又怕大人不肯光临,说罢,纳头便拜。

王之涣从丁清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的好学之心,于是欣然应到:行,到你家看看,那好,请大人随我来。不大一会儿,二人来到丁清的家中,王之涣抬眼一看:这里杂草丛生,四周架的竹杆上挂满各种渔网,鸡鸣狗叫,一棵大树下,有一间低矮的茅草房。

走进屋中,四壁空空,王之涣不禁长叹一声。当他得知丁清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勤奋好学,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年青人,两人坐在树墩上,无拘无束地聊了起来。

快到中午时,丁清拿出一壶陈窖老酒,准备了几碟水菜野味,丁清举起酒杯对王之涣说:王大人,荒野乡村,无甚招待,千万别见怪。王之涣也没推辞,端起酒杯,呷了一口,深情地说:你这个小伙子很实诚,我很喜欢你,咱俩交个朋友吧。

丁清万万没想到王之涣堂堂县尉,天下闻名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穷渔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王之涣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王之涣的衣袖上,两人边饮边聊,聊着聊着,由于几天来的奔波劳累,王之涣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日落西山,左邻右舍打渔归来。丁清家里涌进一大群人。手里拿着大米、野菜、鲜鱼,一会儿就把丁清屋中的桌子放满了。一个老头还吟诵着王之涣的诗句,出现在门口:王大人,你关心我们穷人,我们穷人也惦念你呀。

王之涣见到这个场景,心中十分激动,说:我来文安,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对不住乡亲们哪,当夜,王之涣就住在了丁清家,受到了丁清和村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天清晨,王之涣登上万柳金堤,南望茫茫水淀,日光水色,风情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诗兴大发,丁清恋恋不舍,为他送行。

王之涣很感动,口占一首绝句《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抒写惜别之情,沉挚动人。王之涣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丁清和乡亲们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之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一分钟了解王之涣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4
  王 之 涣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2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他所写的一些诗篇,也经常被当时的一些乐工拿去制作成歌曲,王之涣在唐朝时期曾经名动一时,经常与高
王之涣来荷花塘,不知怎么被丁清知道了,他非常高兴,特意打扮了一番,来拜见王之涣。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了一个风流儒雅之士,站在岸边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中得知,这人实诚,我很喜欢你,咱俩交个朋友吧。
丁清万万没想到王之涣堂堂县尉,天下闻名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穷渔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王之涣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王之涣的衣袖上,两人边饮边聊,聊着聊着,由于几天来的奔波劳累,王之涣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日落西山,左邻右舍打渔归来。丁清家里涌进一大群人。手里拿着大米、野菜、鲜鱼,一会儿就把丁清屋中的桌子放满了。一个老头还吟诵着王之涣的诗句,出现在门口:王大人,你关心我们穷人,我们穷人也惦念你呀。
王之涣见到这个场景,心中十分激动,说:我来文安,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对不住乡亲们哪,当夜,王之涣就住在了丁清家,受到了丁清和村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天清晨,王之涣登上万柳金堤,南望茫茫水淀,日光水色,风情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诗兴大发,丁清恋恋不舍,为他送行。
王之涣很感动,口占一首绝句《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抒写惜别之情,沉挚动人。王之涣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丁清和乡亲们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之涣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王之涣的背景简介急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请采纳~
42 浏览752 2017-11-27
王之涣的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11 浏览72 2016-10-22
王之涣简介50字,快一点哦。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出塞》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 浏览103
王之涣的故事50字要详细
50字: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77 浏览728 2017-11-27
王之涣的评价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点评:   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
第4个回答  2006-06-19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