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

RT 越详细越好 最好注明出处

  应该是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注: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
  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
  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
  《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
  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
  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
  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卞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
  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
  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
  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
  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
  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
  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
  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
  “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
  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
  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
  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
  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
  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
  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
  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
  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
  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
  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
  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
  “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
  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
  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
  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
  —“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
  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
  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
  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
  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
  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
  忆而长伴人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9365.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6
你去
徐志摩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1931年7月7日写了一封信和这首诗寄给了在北京香山的林徽因。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所以“你去”才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
第2个回答  2009-02-16
徐志摩诗欣赏《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参考资料: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sgjs/187111121329190.Html

第3个回答  2009-02-19
偶然

作者: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第4个回答  2009-02-16
偶然

作者: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