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男孩》:只要有想见的人,你的心就不会孤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鲁讯曾说:“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疫情期间,有一家人全部染上了新冠肺炎。母子二人住到了方舱医院,母亲在A区,儿子在C区,而爸爸的情况最严重,住在另一家医院的危重病房。

儿子面对一家人或长或短的分离时光,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悲痛之中无法自拔,而是静下心来,除了每天早上和中午匆匆与母亲见面,询问爸爸的病情外,其余时间都安排地满满的,拿起书本,安静地学习。

他的举动,不仅温暖着父母,也温暖到周围的人。这个少年,让我想起了《灯塔男孩》里的小吉尔莫。

“想起你就会笑,不是眼睛在笑,是心在笑。”

亚历山大·帕洛马斯的《灯塔男孩》,是一个类似《小王子》的故事,同样以孩子的视角,寻找成人喧嚣世界里那份被忽略的纯真与感动,每个看过它的人,都能被他治愈。

《灯塔男孩》被誉为西班牙版《小王子》的治愈系小说,曾获得了2016年西班牙国家最佳青少年文学奖。

灯塔,往往代表着希望。因为不管风浪多大,无论春夏秋科,它都会在那默默守候。它的灯光透过层层迷雾,引导船舶走向光明,不至于迷失方向。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艘船,大人通常扮演着灯塔守护人的角色。

可是,9岁男孩吉尔莫用自己幼小纯洁的心灵去守护他爱的人,把自己活成了灯塔守护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痛,我们常常用最笨拙的方式互相慰藉。小吉尔莫让我们更加相信爱的存在,爱能像魔法一样将人治愈。

01

我们总相信眼见为实。事实上,很多时候“眼见非实”。

那些把别人逗笑的人,自己不一定会笑,真的不是极力克制,那不过是他的一种思维方式。

不苟言笑的人未必心情不好,嘻嘻哈哈的人未必有压力,世界就是这样多元。

每每看到小孩子完美的微笑,也不要误以为他真的幸福。

9岁的吉尔莫与爸爸马努埃尔一起生活,爸爸马努埃尔是一位失业的航空工程师,妈妈阿曼达在遥远的迪拜当空姐。

小吉尔莫整天挂着完美的微笑,安静而孤独,学习也非常用功。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夸他“懂事”,是个好孩子,生活幸福。

然而老师索尼娅却觉得这孩子“过于幸福”:

他刚换了新学校,父母刚刚分开,只跟女孩子一起玩,对足球、篮球一类的体育运动丝毫不感兴趣,和其他孩子联系很少,过度敏感。他还有优于常人的智力,对仙女玛丽非常痴迷。尽管这么矛盾,他却是个幸福的孩子,过分幸福。

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小吉尔莫,远不是真正的他,他把自己的另一面藏起来了。

是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幻想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比如超人、哈利·波特等,有时甚至把虚构的人物当成家庭的一员。

仙女玛丽是影片《欢乐满人间》中的女主角,本是仙女,她化身成保姆来到人间,帮助一家人获得生活的乐趣。她有一把会说话的伞,还有一只会变出很多免费家具的手提箱,还有魔力,当她不工作时就住在天上,还能在大海里与鱼儿和章鱼一同嬉戏。

这样看来,仙女玛丽是个非常正面的模范,但是小吉尔莫长大后想要成为仙女玛丽本身,而不是成为仙女玛丽那样的人。我们知道,想成为某一样的人和想成为某人本身是有很大区别的。

更让索尼娅担心的是,从开学以来,小吉尔莫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妈妈,一次都没有,好像对他来说,妈妈根本不存在一样。这对一个长期依赖母亲生活的小孩子来说,是极不正常的。

索尼娅觉得吉尔莫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就好像他迷失在一口深井里,等待人去救援。

面对转学和父母分居这两大变故,吉尔莫的反应显得与众不同,这一切真的是因为母亲的缺席吗?“过分幸福”的表象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02

爸爸拒绝接受吉尔莫过度敏感的天性,也讨厌他喜欢仙女、想成为仙女的想法,错误地把它当成脆弱,是一种性格缺陷,所以他带吉尔莫吃披萨、看电影、看橄榄球比赛,同意老师安排吉尔莫接受心理辅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史。

心理辅导老师玛利亚要求吉尔莫每周交一份作业,一幅画画或者一篇日记。

画中,有尿床的吉尔莫,有对着电脑哭泣的爸爸,有无数封来信,有飞机,有美人鱼,有玛丽,还有魔法咒语……

这一切,是吉尔莫的幻想,还是事实?打开真相的钥匙在哪里呢?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真相,而最后发现真相的那一天却是极其艰难。那冰山的黑色阴影,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

玛利亚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探索着小吉尔莫孤独的内心世界,并发现吉尔莫对魔法的执着,来自对现实的回避,来自对母亲的思念。

不仅如此,真正的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拒绝接受阿曼达死亡的人不是小吉尔莫,而是他的父亲。马努埃尔·安图内斯是一个紧紧抓住回忆,不懂得放手的人。

母亲阿曼达飞机失事消失了。吉尔莫从此再也没见过妈妈,每周三早上妈妈的来信,其实是爸爸伪造的。

小吉尔莫从一开始就知道一切,虽然他不知道消失是怎么回事,但看到爸爸每天痛苦的生活着,他要保护爸爸。他因爸爸而坚强,在不幸面前,他决定从中抽身出来,和爸爸一块儿前行。这么长时间,为了照顾爸爸,他把自己的痛苦放在一旁。

他对仙女如此痴迷,不过是他能想到和妈妈在一起、亲近她的唯一方式。玛丽是妈妈和他共享的东西,有只属于他们俩的美好回忆,是他们现在的唯一联结。

而且他坚信,只要他能完美地讲出玛丽的魔法咒语,就能改变许多东西,就可以将痛苦和悲伤从爸爸身上带走,而不至于彻底失去爸爸,使自己成为一个孤儿。

父亲,才是吉尔莫一直保护着的人!

我们大人常常说“保护孩子”,而事实上许多时候孩子反过来给大人带来安慰和温暖,把自己活成“灯塔的守护者”。

幸好最后父亲幡然醒悟,接受阿曼达失踪的事实,与吉尔莫一起面对未来。

03

尹建莉老师说:“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就问有什么办法解决他这个行为。这是治标不治本,一定要找到这个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吉尔莫的行为归根于母亲的缺席,或者他性格的软弱、缺陷;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追根索源,吉尔莫和父亲不可能打开心结。

在家庭遇到变故或困境时,绝大多数家长以“爱”为名,会选择对孩子隐瞒真相,可是这并不是真正对他好。

每个人都在要到达的远方,每个人都要成长。

面对巨大变故,恐慌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是自我防御的基本反应。人在这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

如果倾诉被抑制,会让他陷入自己的思维迷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只有让孩子了解真相,解答孩子心中的困惑,他才能走出思维的迷宫。

而且,这种情形是非常危险的。吉尔莫没有时间去表达哀伤,处理哀伤,有许多问题在他这个年纪根本不能自己寻找到答案,会让他迷失在自己的思想深渊里不能自拔,这种哀伤就会压抑和存储在他的身体里,影响着他心理状态,他完全有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

心理学中有“白熊效应”:如果要求人们不要想白熊,人们却一定会想到白熊。

当一个人遭受重大创伤后,如果表现出来超然的平静其实是一种异常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他们本能的就会想要回避创伤,拒绝想起和创伤有关的事情,但是创伤却反复闯入他们的梦境,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等等。

吉尔莫有许多问题无法解答,心里装着的一切没法与自己的父亲分享,害怕失去唯一的亲人——父亲,他迷失在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的迷宫里,如果找不到分享的出口,最终会压垮吉尔莫幼小的心灵,让他崩溃。

成人世界的悲伤无处躲藏,而在孩子纯净的世界里,魔法能将人治愈。爱像魔法一样可以治愈一切!

因为爱,小吉尔莫拉着他的父亲像一艘拖船拉着一艘疲惫的船驶向港口,“负重前行”。

一个失意的父亲、一个不存在的母亲、一个善良的老师、一个温柔的心理辅导师,他们共同构成一幅温柔又神秘的拼图,而这拼图的底色就是“爱”。

他让我们再一次相信爱的力量。

《灯塔男孩》以细腻纯真的笔触写成,充满魔力,值得一读再读,你会发现,这不是一本童话书,它抚慰的是每个成年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让我们关注像吉尔莫一样的孩子,让我们的身边少一只受伤的孩子的目光。

我突然想起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