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丞相和曹操丞相各自的优点

如题所述

正史的话

诸葛亮

正史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依法治国。诸葛亮在位时,蜀国法律非常严苛。因为当时蜀国只有一州半左右的土地,人口和国力为三国最弱。于是诸葛亮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到苛刻的法律,来保证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但明明是很苛刻的法律,老百姓却很爱戴诸葛亮,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严格遵循法律,能够公正的对待所有豪强和百姓。所以诸葛亮才不得不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信任他们的私心。这是非常超越时代的眼光,依法治国的诸葛亮也成为古代贤相的不二代表

诸葛亮第二个优点是战略眼光。三分天下的战略已经被确认为经典,而诸葛亮掌权时,蜀国已经是三国最弱,但蜀国却是后期发动战争最多的。这就是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当时东汉末年南方未经历后世的开发,北比南国力强太多,北方一个冀州,就是全南方所有人口加起来乘以2,南方之所以可以抵抗北方,是因为北方历经黄巾,官渡,赤壁,号称十户九空,所以蜀国想要赢魏国,必须保持攻击姿态,压制魏国不让他恢复。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和东吴恢复盟好,两线压制魏国,让魏国不能休养生息。

诸葛亮最出名的优点是忠诚。这也是他被历代皇帝所反复追封的一个原因,诸葛亮可是个大权臣,他在位时大政独揽,除他以外还有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也被他流放,军政全在他手里,刘禅一点权力都没有不说,他死之前还一次都没出过宫,形同软禁,当他死后刘禅十多年里第一次出皇宫,去看了看蜀国的水,当时大臣说:这要诸葛亮还活着,皇帝岂能出宫?一个成年大活人被禁锢这么长时间,也怪不得刘禅有怨气。

但虽然诸葛亮是大权臣真要篡位易如反掌,他却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忠诚的权臣?矛盾么?不矛盾,因为诸葛亮认为蜀国是小国,小国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其他的声音,这样才能和大国对抗。

曹操

曹操的最大优点是他善于用人。曹操手下可谓鱼龙混杂,有大士族的代表,有忠于皇帝的,有忠于他的,有小人,有寒族,有降将,曹操都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并且用的很好。而且他对本家兄弟的培养和重用,让曹操虽然政治上内外交困,却能牢牢的把握军队,乱世门阀斗不过军阀,曹操的用人是他成功的核心要素。

曹操的最显著优点是他的军事才能:曹操政至才能卓越,但他的军事才能更突出。曹操的军事能力使得他能够成为强有力的军阀,从早期开始曹操就一直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这让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而且有优势就很难输。正史上真正的败只有赤壁,平马超时正史马超完全没打过曹操,还要割地求和。曹操的军事才能是曹操的立身和发家之本。

曹操的最后一个优点是认清局势:曹操的眼光非常独到,从早期的杀大宦官的叔叔立威从而摆脱自己宦官之后的名声,到第一个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到官渡,他的眼光都清晰地看到了局势。赤壁之战则是一场赌博,因为曹操内部压力很大,汉室的能量使得朝堂上总有一大批牵制他的人,后期曹操打下汉中就急匆匆回去,不是不能打,而是内部需要他来镇压,不得不回去,所以赤壁之战是一场赌博,赢了统一中国,输了魏国也是优势,只是要拖到曹操死之后才有统一机会了。曹操最大的眼光是宁死不称帝,他自己说的很清楚,我绝不称帝,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也。也就是说如果我老曹家有资格当皇帝,那就让我儿子当,总之我不当。他的绝不称帝,让曹魏持续保持稳定,一步步消化掉了汉室最后的能量,才有最后曹丕安安稳稳称帝的基础。这就是曹操的眼光,他看见了汉室还有很大的能量,所以绝不称帝,慢慢消化,如果消化掉了,我为周文王,我儿子称帝追封我为帝,如果没消化掉,汉室当兴,那就顺其自然,反正我不称帝。凸显了曹操精准的局势判断和高度的实用主义,绝不为了一点虚名给自己找麻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1
通观诸葛亮与曹操两人的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
事先声明:子将一向对诸葛亮之人品深表敬佩。
《三国》之中,最知名的两位丞相,莫过孔明与曹孟德了。此二人均以谋略著称,不过“鞠躬尽瘁”的孔明名声要比“汉贼”孟德好得多。由于二人大展雄才时,并不在同一个时期,未曾正面对抗,谁更胜一筹也无定论。但通观两人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
帅才、谋士,差在能否善用部下。其实,先主刘玄德就不能用人——得卧龙孔明后,喜曰“如鱼得水”,凤雏稍后来投,便不屑一顾;入川征战,本不可急于求成,偏派急于建功之庞士元作参军,招致惨败——庞统满腹经纶,错投刘备,惜哉!孔明也并不比刘备高明,差关云长独守荆襄重地。关某乃一介武夫,更兼傲慢自衿,守一城尚可,安能守住北临魏,东接吴之荆州?终非吕子明对手。荆州既失,“隆中之对”,恐怕难以实现了。此后,刘备兵败彝陵,托孤孔明,情真意切,怎奈他死后蜀中再无统兵主将,诸葛军师“跳槽”挂了帅印。此后,孔明保阿斗,六出祁山;身为主帅,事不论巨细,皆亲理之,饮食具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精力耗尽而终。诸将消耗殆尽,到姜维北伐中原时,蜀中再无上将,仅以廖化为先锋,何其悲凉!孔明用人之道竟如此,不得不让人……
曹孟德,素以爱才闻名。武已有夏侯兄弟、曹仁曹洪张文远诸人,还竭力挽留关云长;谋士中郭奉孝、荀文若,才能不下孔明,程仲德、荀公达、贾文和、刘子阳,各有所长,曹均能善用之。而且,孟德誓不称帝,只“愿为周文王”,恐怕和他称魏王时,荀文若服毒自尽多少有关。操以野心著称,怕有部下因自己称帝而不满,用人之际,终身未称帝,也真令人敬佩。(个人所见。曹操为何不称帝?愿文各位见解。)至于曹操杀杨修,并非嫉贤——杨修小人之儒,舞文弄墨之人,不足称“贤”。
提到军令问题,孔明以“军令严明”著称——料定关羽华容放曹,却故意令其立军令状,以增“威严”;街亭斩马谡,“不明军法,无以服众”。看来孔明是要严明军纪。可反观孟德,手下诸将立军令状而败者,孟德仅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胜败兵家常事”。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孔明如此对待有用之材,恐怕是他失败的根源。
忽又想起草船借箭时,孔明笑着对鲁肃言:“为将者,不识天文,不晓地理,不知奇门,不明兵势,不看阵图,庸才也……”唯未提“不能用人”。再看孔明五丈原禳星时,风采不再,真令人垂泪……
对这两个人的比较,日本人的调查也可以作为参考。
日本人对中国三国文化的迷恋与世共知,但关于他们最喜欢三国的哪个人物,说法不一。主要集中到两大人物,一是曹操,一是诸葛亮。
网上曾经流传日本媒体搞过一次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日本人中排名最高。
而在另一面,日本人对曹操的评价也不低。他们从来没有像中国那样,对曹操评价忽高忽低——要么描述为“白脸奸贼”,要么抬到天上去。日本对三国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配享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位置。
所以,与其分出曹操与诸葛亮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如搞明白这样一个问题,或更有意义——日本人分别喜欢诸葛亮和曹操的什么东西?
依我看来,日本人喜欢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最优秀的那部分——“正统汉才”之兵家文化与“尊王攘夷”的志士正道。
具体表现为品质和能力的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
在五丈原武候祠,有一块“心外无刀”石碑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这是日本学者野吕雅峰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无刀”是引用中国成语“天下无心外之物”对诸葛亮用兵之道的评价。
日本中国史家林田慎之助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著名诗人土井晚翠咏叹诸葛亮的诗歌《星落秋风五丈原》,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译著的小说《三国志》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三国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