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好的导语

如题所述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当代教育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习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如何真正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一位执教者需要思考和急待解决的课题。
教学中尝试践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概括特征——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思维品质。
倘若要成功地实施该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构筑出有效的问题,学生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问题的解决,继而主动的生成问题?不妨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物学科特点出发,在问题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来具体而言:
1. 层次性问题设计,有效地调动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参与度。
目前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仍然以大班化教学为主,其间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同一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处于同一水平,倘若缺乏梯度的问题设计,总会让课堂中一部分学生大脑皮层的思维处于低兴奋状态,从而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那么教师在问题设计初期时,就要有对问题的层次性和多元化思考。然后在问题提出的形式上可以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呈现,形成任务菜单,给学生创设选择性思考的可能。
2. 激趣性问题设计,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类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可塑性极强的学生面对众多信息的选择和学习,兴趣更是其学习的内驱力。在问题探索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素材的来源是多途径、多角度,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触觉去挖掘和积累。
2.1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已有兴趣迁移于生物进行问题构建。
许多问题的探讨将涉及其他学科领域,同样其他学科研究也多方面涉及生物领域,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性为生物问题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的素材,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们建构情景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共鸣。在高中生物学中,众多生物规律的获得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生物要素之间的函数规律的定量推断而获得定性的文字结论。例如探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学知识;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用到数学的排列组合等。
2.2充分挖掘重组教材素材有效构建激趣问题。
教材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资料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最好素材来源,许多趣味性的问题素材就隐含于其中的字里行间,教师本身要熟读教材并创造性地赋予这些资料新的用途。
2.3善于从社会热点中捕捉设计灵感以热促趣。
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在身边到处可见,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亲子鉴定;指纹鉴定等。
2.4教师创设活动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成为问题的缔造者,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产生共鸣。
同龄人间的问题相互提出和解答是最有挑战性的,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环。提问的人希望问题既有价值、又能难倒所有师生,因此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成为“智多星”,每当此时思维的火花将一触即发。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与从小建立的观念或印象有很大冲突的生物现象,继而疑从心升,在作业中提出质疑。教师此时信手拈来将这些问题构建成课堂情景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的,因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急欲探究真相,最终在课堂活动积极参与中和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中实现有效教学。
3.具有思维深度性问题设计,有效地提升学生生物思维的高度。
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提出,看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变相的无趣教学,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极其有限的。类似大量的让学生回答是或非的问题,实际是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在此类问答式教学活动中,轰轰烈烈的教学表象掩映下,学生的思维自主参与性有多少?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深刻了解本学科思维价值培养总目标的前提下,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构筑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情景问题层层展开教与学。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物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点滴想法,如果说教学问题设计注重“层次性”和“激趣性” 是实现学生在思维上主动参与生物学习过程的关键,那么“深度性”是增强学生生物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事实“问无定法”,只要合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问题设计,都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和践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