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出自名家之手的诗经却流传千年?

如题所述

从小就在开玩笑的说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跟着唱过“有位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诗,有别于唐诗宋词宽广的范围和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它们一直都带着淡淡的温柔味道,四字一句的风格,也一直赋予它中国文学史中独特的味道。

诗经中的诗,多数都是佚名,那来自于不知名彼岸的文字,和泛泛悠久的历史长河有着某种不知名的神秘的相似。我不知道你是谁,但这文字流传了下来,我念这它,如同站在当年的你的身边,一同看溪流对面的女子,一同沿着战争的结束回到家乡,一同接受路旁年年相似的杨柳的轻抚。时间改变了很多,却带不走文字里最初的感动。

诗经给我的感受一直都带着遥远的气质,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即使是写最普通最家常的琐事,这种四字文言的表达形式,都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君子的一袭淡碧色的衣角,留在心里是最美的邂逅;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历经战争的苍凉心境,在杨柳和雨雪间竟忽远忽近的看不分明;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见到心上人的喜悦冲破羞涩的束缚,带着女孩子大胆的魄力和清新让人耳目一新;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盛开时灿烂的颜色合着欢喜的心,却仍旧不脱着八个字就跃然纸上,生动而又优雅。

我们从小从唐诗开始学起,因为唐诗有它更通俗易懂的地方和更多篇幅和认知度。然后长大又开始慢慢接触宋词元曲,其他关于文字的文化。而诗经,具有独一无二悠长的篇幅,没有名人的光环,就是普通人对于生活对于心情最艺术的表达。短短三百多篇,还没有太白一人的出产率高,但它在文坛的地位却举足轻重。

那些优雅的遣词造句和表达,千年以来,仍然让读的人口齿噙香,如茶一般清雅悠久;如莲一般香远益清。它优雅的迈着淡定的步子,不应时光或是动荡而改变一丝一毫,也不应颠沛和评头论足而失去了属于它自己的气质。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每一份都有着自己的气质和自己的重量,记载着时光又赋予时光更深的意义。不随波逐流又不被新生艺术而取代。这些文化,理应好好保存,理应有它们自己的位置,让文字的力量自己发挥能力,传承历史发扬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