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仁月饼是我们祖宗的攒出来的“黑暗料理”?

如题所述

又到中秋,该吃月饼了。在中秋节各式月饼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五仁月饼,因馅中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而取名“五仁”。但不知从何时起,五仁月饼成了万众diss的对象,遭到了网友们的吐槽,将其称为“黑暗料理”,叫嚣着让五仁月饼滚出月饼界,如果你恨谁就送他五仁月饼。这么难吃的月饼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这背后其实有点故事。中国人喜欢给自己的民俗追一个悠久的起源,比如月饼,有人非说这是商代纪念太师闻仲“太师饼”的后代云云。这个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因为辅佐商纣王的那位神通广大的闻太师,是在明代才出现的。连太师这个称呼也是唐宋才有的。一个明代才有的IP当然不可能拿着唐宋的IP跑到商代去发明什么“太师饼”。事实上,在汉代打通丝绸之路以前,中国人别说月饼,甚至都不怎么吃面食。原因是古代中原是农耕文明,打上来粮食以后更习惯于去了皮直接吃(即所谓的“粒食”)。

至于把粮食磨粉和面,做成各种饼,揣在身上方便食用(即所谓的“粉食”),则是马背上讨生活的胡人的做法。所以到了极度开放的唐代,各种“胡饼”就在中原大规模流行开来。由于食用方便,吃了特别顶饱,很受广大平民阶层的欢迎。唐朝虽然号称盛事,但在古代低下的生产力面前,吃饱依然是大部分人的主要诉求。刚刚在国内大火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毛顺大师说:“一文钱能买两个胡饼”,其实以当时物价计算,胡饼应该更贵些。

月饼最初的起源,其实就是这种在唐代民间广为流传的胡饼。民间这么流行,上层阶级当然要与民同乐。由于皇家宫廷吃胡饼不是为了顶饿而是为了佐茶,为了解茶的苦味,胡饼当中开始加入大量芝麻和蜂蜜(当时制糖技术尚不发达),成为一道佐茶甜点。时至今日,我们在邻国日本,其实还能见到一种被称为“大福”的类似甜点,其实就是月的同宗远亲。据不可靠传闻,这种被改造之后的“胡饼”得名月饼,则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庆功宴。喜欢胡人文化的玄宗皇帝对这种小点心很是喜欢,当时正值中秋,面对着皎洁的圆月,唐玄宗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月饼。

并规定以后每年中秋食用,于是“月饼”也就与中秋节结缘了。当月饼经历唐玄宗的改头换面,从宫廷重新推广回民间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与宫廷里的达官显贵更顾忌月饼口味不同,民间普通百姓看中的还是月饼作为一种吃食的饱属性。于是最迟在宋代,月饼在民间开始经历各种“魔改”,逐渐向我们熟悉的面目狰狞的五仁月饼靠拢:

价格昂贵的蜂蜜最先被从月饼中请了出去。在宋代民间极受欢迎的瓜子仁则被加了进来;明代又加入了花生仁和杏仁或橄榄仁;再加上唐代月饼中原本就具有的芝麻仁和核桃仁;最迟到清代,五仁月饼的创意思路就基本定下来了。在《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贾府过中秋时吃的月饼中,曾提到一种“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这种听上去就很腻的月饼被很多人认为是“五仁月饼”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月饼居然还是皇宫赏赐下来的,足见当时类似的口味已经被上层阶级接受了。

什么?你问月饼在魔改过程中为什么这么喜欢加各种“仁”?道理其实还是那个: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大多数人吃到高热量食物的机会是有限的,趁着中秋能吃上一次又甜又油的五仁月饼,非但不会觉得腻味,反而有种开荤的感觉。既然如此,那当然越油越甜越受欢迎.五仁月饼就是这么被攒出来的。比如当年苏东坡就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苏轼好歹是进士及第,当了一辈子官的人,能吃到甜的月饼就美的如同“嚼月”,可见当时的甜品有多么稀缺了。

事实上,在五仁月饼真正名头叫响的民国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重油重甜的腻口,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所以你明白了吧,不是五仁月饼难吃,而是日子过好了的中国人口味变了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古代吃不上东西,趁着中秋能吃上一次又甜又油的五仁月饼,非但不会觉得腻味,反而有种开荤的感觉,多好。
第2个回答  2019-09-17
月饼的伍仁金腿超级好吃!确实有些厂家生产的伍仁月饼做得不好吃的
第3个回答  2019-09-18
五仁月饼里面放了很多的料呀,吃起来怪怪的,不像现在的单一
第4个回答  2019-09-17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大多数人吃到高热量食物的机会是有限的,趁着中秋能吃上一次又甜又油的五仁月饼,非但不会觉得腻味,反而有种开荤的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