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仇傅耕回忆父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6

傅仇的儿子傅耕深情追忆起他的父亲,描绘出一个坚韧而又深情的形象。父亲身材高挑,背微有些驼,带着一副厚重的近视眼镜,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对诗歌创作却无比投入,仿佛不顾一切。自1954年起,他毅然离开书斋,踏上探索四川林区的旅程,足迹遍布米亚罗、黑水、马尔康、金川、甘孜和阿坝等地,与伐木工人同甘共苦,白天共同伐木,夜晚则以知识照亮他们的生活。每当工人生病,他总是亲自照料,为他们熬粥寻医。在九家棚沟的大石包林区遭遇火灾时,他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入火海,展现了无私的勇气。


1985年,父亲因肺气肿去世,享年57岁,但他的贡献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认可。翌年,他被授予“森林诗人”的荣誉,这一称号是对他在林区工作的最好肯定。傅耕解释,选择将父亲安葬在玉垒山,是因为那里是他体验生活,尤其是森林文化的重要途径。


墓碑上的墓志铭源于父亲生前的诗作《撒在森林的歌》。家人在父亲突然离世后,决定用“我走了,我还是一棵树”这句话来表达他的精神,象征着父亲与森林的深厚纽带,他的一生都与绿色和森林紧密相连。在傅耕的心中,父亲对森林的热爱与绿色的执着,最终在这“山如翠浪尽东倾”的八百里青城中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扩展资料

原名永康,民国17年(1928—1985)正月出生于自贡市荣县城区河街小商家庭。在旭光小学读书时,参加歌咏队,出台演唱《松花江上》;暑期组织“怒吼少年剧团”,下乡演出《牧童杀敌》。民国30年,因父经商破产失学,以拉板车、卖纸花、当学徒、帮餐馆洗碗筷挣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民国35年,考入资中小学教师练训班学习,毕业后任乡村教师和中学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