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中医传承

如题所述

《本草正义》记载浙贝母的药用价值:


浙贝母,据《本经》,主治伤寒烦热和淋沥邪气,具有泄热散结的功效。在《别录》中,它被用于止烦、热、渴和出汗,皆因其能清热除热。对于疝瘕和喉痹等热结病症,因其能泄热散结,所以疗效显著。贝母滑降且散结,因此能催生并治疗产难,其作用在于其滑降和散结特性。


《本经》注解者仅认为贝母能下乳汁,但这可能并非其主要功效。贝母在治疗金疮上,因其清热、收敛作用,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为渗药。民间常用于治疗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效果显著,这源于其泄降清热的特性。


对于目眩、风痉和咳嗽上气等症状,贝母的苦寒属性能清热定风,辛散之气有助于疏散风邪。其味苦性寒,能除热泄降,又能散解郁结,催生下乳也是其泄降作用的延伸。至于治疸、疗疮、清喉咽、止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等方面,贝母的清热泄降作用无所不在,川贝母虽常见,但其淡泊性质难以媲美浙贝母的全面功效。


《本草正》进一步强调浙贝母的清肺功绩:


它对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等症状有显著的降痰气、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目、解热毒、杀虫及治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等功效,其清降作用远胜川贝母。


其他文献如《本草从新》、《纲目拾遗》和《山东中草药手册》也分别提到了浙贝母的解毒、利痰、开宣肺气、清肺化痰、解毒等特性,适用于各种风痰、肺热、胃痛等症状。


关于贝母的产地和品种,如《神农本草经逢原》和《百草镜》中提到,川贝以味甘最佳,浙贝母则微苦,且有特定形态特征。《本草正》和《百草镜》的记载表明,浙贝母在明代以后逐渐被区分出来,但其功效和特点早在之前的文献中已有涉及。


扩展资料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