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如题所述

1. 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在广大农村,垃圾乱倒、柴草乱堆、圈舍乱搭、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的现象十分突出,到处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乡村设立可再生垃圾回收站点,分片区规划建设不可再生垃圾填埋场,解决“垃圾哪里去”的难题。每个村应建设垃圾池、垃圾屋,在公共场所摆放垃圾桶,选聘2—4名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坚持每天清扫,垃圾每天清运,破解“环境卫生怎么保”的难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星级卫生户评选,破解“习惯怎么改”的难题。
2. 因地制宜,实现城乡统筹
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是关键。因此,要抓好“四改”:首先,改善道路,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并配套设施;其次,改善饮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再次,改造厕所,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最后,改造旧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
3. 保留特色,打造美丽乡村
首先,制定规划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保留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其次,建设农村新社区时,要重视“怀旧”,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最后,要走入群众中去,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惠及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广泛深入发动,广泛汇集民力,努力形成共识,打造美丽乡村。
4. 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美丽长留
建设美丽乡村,要靠长效、持久,不能出现“一阵风”的形式化改造,对后续建设和发展不管不顾。美好乡村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农民群众,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农民群众检验。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推进,不新增村级债务、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适当加长建设周期,分步安排建设项目。构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