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桩间土?你说了不算!

如题所述

桩间土之争,真相何在?


徒儿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带来了施工现场的一场小冲突。他们正在进行结算,却因桩间土的问题与第三方咨询方产生了分歧。这不仅仅是个个案,而是预算员们常会遇到的预算与施工理解脱节的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看如何在实践中厘清这个争议。


矛盾的根源在于合同细节:大型土方由甲方独立分包,而桩基工程包括桩芯土清挖和截桩,预留的0.5米厚覆土则由总包方负责。关键在于,挖土和截桩的顺序是否影响了桩间土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桩间土?


桩间土的本质在于施工流程:是先挖土后截桩,还是先截桩后挖土。答案是明确的: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应该是先挖土。实际操作中,土方队先挖至桩基工作面,然后打桩队打桩并清挖桩芯土,总包队再挖去剩余的0.5米覆土,最后打桩队截桩(参见图1和图2)。


按照工艺与设计,这0.5米厚的覆土无疑是桩间土,尽管有些桩顶会有混凝土保护帽超出500毫米,但这并不改变其性质。


为何被扣款?


第三方咨询方坚持认为,由于桩头已截,所以剩余的0.5米覆土不应视为桩间土。他们的理由是:为何不先截后挖?但这套逻辑忽视了施工流程的既定和合同约束。施工方必须依据甲方批准的方案进行,他们试图改变规则以达到扣款目的,这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先截后挖”的悖论


如果按照“先截后挖”的理论,打桩队需在截桩后才清理工作面,但这将带来高昂的人工成本,且对于电梯井斜坡的桩,这种做法简直是笑话(参见图4)。这显然违背了合同约定和实际施工流程。


桩间土的永恒定义


即使退一步,按照“先截后挖”的假设,桩间土的本质并未改变。无论截桩顺序如何,桩头始终存在,只是高度有所差异。因此,无论何时,这部分土都应被视为桩间土。


预算员的挑战与成长


作为预算员,不仅需要财务技能,还要深入了解施工工艺。预算不仅是计算,更是对施工流程的理解。预算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精准地评估成本。当前,造价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包括事前准备、过程跟踪等,这些都关乎问题解决的效率和专业度。


总结来说,桩间土之争揭示了预算与施工理解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熟知施工细节,预算员才能在争议中占据主动,展现出真正的专业素养。面对挑战,提升自我,才能在造价领域中游刃有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