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如题所述

满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口最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9
一、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等(省、市、自治区)为多,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也有散居。

二、东北地区(辽吉黑三省含内蒙古东部)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满清统治退出历史舞台。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是现在使用的人很少很少。北京及北京周边和东北一些方言俚语很多来自满语、满文。

三、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四、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五、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满族饮食禁忌主要是不杀、不食狗及乌鸦之肉。
第2个回答  2021-05-19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宽城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第3个回答  2021-05-19
满族人在清朝前基本是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从此统治中国的疆土。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了大批的满族人去全国各地任职分散了满人。

目前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北京,内蒙古,新疆一带。居住在以上地区的满族人口占中国满族人口总数的97.10%,居住在其他地区的仅占2.9%。分布面很广,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成都等11个省(市,自治区)。

清朝自从顺治帝迁都北京后,满人就开始逐渐地同化汉人同时也逐渐学习汉人文化,在宣统帝宣布退位时华北地区的满人基本上已经完全汉化。只有在辽宁北部和吉林南部有一些比较'纯'的满人,现在在华北的清朝的满人后代连满文都不认识。

扩展资料

满族,全称满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人口10,708,464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口最多(550万)。历史上,除了奠定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外,满族人民对祖国的贡献可谓不胜枚举。 

一、开拓了祖国的东北边疆。

满族人古称肃慎,女真,发祥于东北地区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早在周朝时就以“楛矢石弩”向中原王朝纳贡,唐朝时就建立了北抵松花江下游,东滨大海,南接朝鲜半岛北部,西南边及开原至丹东一线的渤海国地方政权,宋朝时又建立了金代奴隶主政权。

二、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公元1153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把远在黑龙江上京会宁府的都城迁到长城以里,定前朝辽国的陪都燕京为国都,改名叫中都。著名的卢沟桥,就是金代的建筑物,至今仍显示着当年金中都的科技文化水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5-19
都有分布。
满族(满语:ᠮᠠᠨᠵᡠ,穆麟德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台湾及北京等共34个省区均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公尺,宽1.5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